诸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诸”姓族徽由“上为木火状与下为太阳状的果实”组合而成。诸姓族徽构图表明:诸人为炎帝嫡裔子孙。相传神农氏发明了耕种的方法,教授百姓收集培育谷种,运用耒耜播种在开垦过的土地上,百姓照此方法耕植五谷,从此摆脱了采摘游猎的生存方式,开启了农耕文明的新时代。炎帝神农氏之谓传播于此。诸姓族人当以培育谷物及各类农作物良种的世族,耕种传家,为华夏土地上智慧勤劳的神农氏传人,如诸姓徽记构图表现的,诸人薪火传家,阳光普照,硕果累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诸姓演变 1.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诸国的封地,属于以封地名称为氏。诸邑为春秋时期诸国国君的封邑,以之为姓。《春秋》中的诸为“庄公二十九年”记载中鲁邑的诸城。《国语·郑语》:“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诸稽国为彭祖后裔封国,诸稽国在商武丁时期被灭,部分遗族北迁至山东诸城县西南,仍名为诸,形成诸国。2.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诸稽郢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根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诸氏出自姒姓,是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诸稽郢的后裔。诸稽郢,亦称柘稽,是著名的春秋时期越国五大夫之一,以善辩和擅长外交著称。在诸稽郢的后裔子孙中,多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氏,称诸氏,世代相传至今。3.源于驺氏,出自西汉时期越王的后裔无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无诸,驺氏,约生于战国晚期,卒于汉朝初期,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第十三世孙,为汉朝闽越王。源出姒姓。据史籍《榕城考古录》记载,无诸死后葬在福州城隍山西面的一座小山丘上,俗呼王墓山。另据民国时期所著《闽侯县志》中记载,闽人为怀念无诸,在越王台建闽越王庙,史称大庙山,无诸墓就在南台嘉崇里闽越祖庙后的山丘上,世代祭祀无诸。汉朝以后,无诸的后裔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诸氏,世代相传至今。
诸姓名人 ——诸御己(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楚国之耕者。庄王筑屋台,垒土千重,大臣因谏而死者七十二人。御御己弃耕入谏,楚王遂解层台而罢民役。楚人歌之曰:“薪乎莱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莱乎薪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此处将复姓诸御氏并入单姓诸氏。——诸稽郢(生卒年不详),据《史记·作柘稽,春秋时越国五大夫之一,善言辞。勾践三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先王阖闾槜李兵败之仇,倾兵伐越。句践率师迎战夫椒,大败,困守会稽山上,大夫文种献乞和之策。句践遂派诸稽郢去吴营谈判求和。行成于吴而返。《国语·越语》有载。——诸福坤(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人,字元简,号杏庐,周庄镇杏村人。其父诸文渊,擅长书画。精通医药。诸福坤早年博览勤学,曾考入京师国子监,为增贡生。后归田园居,以利乡济闾之事为己任。并将“荒江老屋”取名为“杏庐”绝迹城市,专心著作。“人瘦不食肉,医穷只著书”。诸福坤博学善文,为众推崇,所造就后生以文行名者尤多。柳亚子之父柳念曾、叔父柳慕曾都是当年诸福坤门下的弟子。诸福坤著有《杳庐文钞》6册。后由柳亚子出资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