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姓

劳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劳”姓族徽由“1.炏、2.冖、3.飞行状的鸟与心的组合”多部分组成。通过构图的寓意不难体察到先祖耐人寻味的深意。1.“炏”,代表温暖,光明;2.“冖”,一为房屋解,喻表生活;二可理解为人之身体,内藏精神。3.(1)飞行状的鸟应为一种生长于长江以南的留鸟——伯劳,领地意识很强,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它们通常终年在其出生地(繁殖区)内生活,勇猛、勤劳而又充满母性。与之对应的燕子则是众所周知的候鸟,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迁徙。古代的人们熟知伯劳和燕子的习性差异,才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劳燕分飞”。(2)心之部分释义:“劳”族之心一如伯劳鸟恋乡、勤劳而又坚定。劳人懂得,心为爱之原点,从爱之原点出发,任何的劳动付出,都会辐射出强大的感染力,激励着自己,也鼓舞着周围的人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状态。“劳”人懂得:劳动是通向光明,收获真理的坦途。劳动不仅可以培养起自己的谦卑心和定力,更培养出了一份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劳动付出者的感恩。把体力的付出,升华成内心世界里丰收的硕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艰辛的付出,可以让汗水洗涤自己的心灵,去除尘埃,换来身心的轻松,更换来一份对成败得失的释然,踏上寻得人生智慧的成功之路。看似平常的劳动,如同一个点亮心灯的过程,暗藏妙理玄机。先哲在《大学》中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智语的深刻意义,就蕴含在祖祖辈辈勤作不息的历史里。“劳”即是物之本末,“劳”需有始有终。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人类得以一步一步迈向文明,得以学会如何与人,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学会从大自然中汲取人生智慧,收获一份生命的丰收,实现为人的价值。“劳”导引我们领悟生命的本然,实乃“近道矣”。“劳”者有劳心和劳力两种表现形式,这只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拆分,事实上没有绝对的劳心,也没有绝对的劳力,任何一次劳作都是心与力的结合,无论何者,无非是因为各自能力的不同,体现的最终作用和效果或有不同。立足于生命意义的最终圆满,其实无有高下之分。“劳”姓徽记就是一则人生智慧的总结,寓意深远,充满教化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劳动的世界里,充满了生活的艺术、劳动的艺术、劳动者的大智慧。

劳姓演变 1.源于汉代,以山为姓。在今天的山东省青岛市东面的海面上,有一个有名的风景胜地——崂山。崂山在古代的时候称为劳山。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自为体系,很少去与外界的人交往。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方士徐福带领着3000童男童女出海访仙,就是从崂山上的船,后徐福子孙世居于此。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到西汉时才开始与外界的人交往,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们成为了汉王朝的百姓。汉王朝在这个时候赐他们为劳姓。世代相传。2.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江陵劳劳亭,属于以山名为氏。江陵劳劳亭,自三国以来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名,为孙吴国时期所建。江陵,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区南部,“劳劳亭”在古代是人们送别之所,特别是在唐朝诗仙李白撰写了《劳劳亭》一诗之后,其名更著。

劳姓名人 ——劳钺(1472—1476年),字廷器,明代进士,江西九江人。历任江浦、临江、山阳三县,政绩卓然,深得百姓的拥护。成化八至十二年迁任湖州知府,卒于任上,后被为湖州府奉祀为城隍神,供奉至今。——劳权(1818—1861年),浙江仁和(杭州)人,字平甫,又字衡子,号巽卿等。精于校雠之学,所校有《元和姓纂》《大唐郊祀录》《北堂书钞》等,引证博而精,世称善本。劳权校《乐府诗集》。——劳乃宣(1843—1921年),字季瑄,号玉初,又号韧叟。籍贯浙江省嘉兴府桐乡(又山东省武定府阳信)。中国近代音韵学家。清末修律,礼、法之争中礼教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劳乃宣坚持“本旧律之义,用新律之体”的修律方针,主张凡属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都纳入新刑律之中。他的法律思想是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表现,目的在于抵制中国法律制度的变革,维持封建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