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房”姓徽铭构图由“户、方”组成。房与方密切相关,房中的方字形像“耒”,“耒”是古代翻土耕地农具耜的曲木柄,耒耜(lěi sì),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方”上短横像柄首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方人以祭耒耜而得名,因祭耒耜时必须向房屋的四面祭拜,祈祷四方神仙能保佑四周土地上的丰收。方以此作指引方向解。“房”的本义是放置农具耒耜的重地之房,后来本义废,仅剩厢房之义。《说文解字》释:“房的本义是正室两房的屋子”。古代宫室的建制:前堂后室,前堂之两头有夹室,后室的两房有东西房。“房”姓氏族是在“方”姓氏族的基础上形成的。“房”姓族徽充分表现出了对农耕文明的尊崇和对农具的热爱。
房姓演变 1.房姓为燧人氏和伏羲氏的后裔,与方、房、旁、韩、卫、章、唐等姓同出一源。2.出自姬姓唐陶(yáo)氏,是尧的后代,以国名为氏。尧有个儿子朱,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他为丹朱,因为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尧就把帝位让给舜了。“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尧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舜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省遂平县),为房邑侯。其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今河北省清河县东),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成为一个望族,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
房姓名人 ——房玄龄(579—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东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成语“房谋杜断”源出于此。房玄龄著有《晋书》。——房管(697—763年),字次律,父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市)人。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官至正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李颀、綦毋潜、高适、陶翰、贾至等相善;与杜甫为“布衣”之交,清熊宝泰《杜甫》诗云:“千秋诗史有谁知?房杜交深患难余。”房琯仕途升沉,关系到杜甫命运,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此可见房琯之于杜甫至关重要。——房融(生卒年不详),唐代大臣、翻译家,洛阳人。曾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人共译《楞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