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姓

班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班”姓族徽由“王、刂、玉”组成。班姓徽记构图表明为将瑞玉分开。《说文解字》释:“班,分瑞玉。从玨从刀。”《说文解字》白话文释义:“班,将作为信物的瑞玉切分成两半。”字形以“玨、刀”会意。班姓徽记表明班人当为从事剖分琢制瑞玉的氏族。这一职业神圣而艰辛,既需要气定神闲的耐心,更需要切磋琢磨如有神助而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通过班人的巧手,将山川之精英,大地之舍利,天地之造化的结晶——美玉,幻化成了祭祀天神的礼物和国祚象征的礼器,留在了数千年以来的中华大地之上,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丰碑和道德象征。中华玉文化成了世界文明范围内独有的文化现象。班人以司职为傲,取姓为班乃情理之中的必然选择。

班姓演变 1.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若敖的后代令尹子文(斑),属于以传说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尹子文,为楚国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所生,生下后被弃,被母虎抚养,当时楚国称老虎为“於菟”(wū tú),把喂乳叫“豰”(hù),因此豰於菟的意思就是“虎乳育的”。当时,楚国的附庸国祁国国君祁子出猎时见到豰於菟被老虎喂养,觉得很惊奇,遂抱回鞠养。豰於菟当上楚国令尹,改名令尹子文。为了楚国的强大,令尹子文主动地献出自家的私财来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而不惜自己“有饥色,妻子冻馁”。他在政治上侵削诸大夫的封邑,交还给楚成王芈頵(熊恽),以壮大楚国王室的财富和力量,强化楚成王的王权。这就是子文“毁家纾难”的故事。由于令尹子文小时候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用“斑”为姓氏。古代“班”和“斑”两字通用,其后裔子孙后有改称班氏者,世代相传至今。2.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耏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宋昭公曾将城门的税收赏赐给大夫耏(ér)班,后世遂用“耏门”来作为食税、征税之典实。在耏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班氏,世代相传至今。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阙班(斗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芈旅曾因斗班族裔的忠贞护主特令嘉奖赏赐。斗班的后裔子孙,与令尹子文的后裔子孙一样,皆以先祖名字中的“班”为姓氏,称班氏,世代相传至今。4.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巧匠公输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输班,前507—前444年,待考,曹姓,公孙氏,出生于小邾国,为没落贵族后裔,世人称其为鲁班。公输班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著名的发明家,长期以来受到人民的尊敬,被尊奉为“匠师之祖”。作为杰出的神工巧匠,也成为人们歌颂创造、发明的神话人物。在公输班的后裔子孙和弟子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班氏,世代相传至今。

班姓名人 ——班固(32—92年),字孟坚,为后汉班彪的儿子。他的父亲班彪写《汉书》,没有完成就死去了,班固于是回到家里,继续他父亲的事业,被人告发他在私自修改国史,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为他上书辩白,他才得以获释。明帝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后来被迁为郎,典校秘书,终于写成了《汉书》。从永平到章帝建初中,前后经历二十余年,只有八表及天文志没有写完。建初四年章帝让儒生博士讨论《五经》的异同,班固应昭写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四年,帝与宦官合谋杀死了宪,班固也被洛阳令捕入狱,永元四年死于监狱之中。终年60岁。——班超(32—102年),字仲升。班彪的儿子,班固的弟弟。班彪死后,家境贫困,班超为了养活母亲只好为官府抄书。曾投笔叹息道:“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校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侯封。安能久侍笔墨乎?”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他率领36人出使西域,使得西域五十余城获得安宁。班超在西域待了31年。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实现了他的愿望。年老后,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同年病逝,终年70岁。——班昭(约45—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家庭的熏陶,父兄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聪颖努力,使班昭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