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沙”姓族徽由“水和小碎石的象形”组成。流水边有4—6个小点,表示水边细小的石粒。看到沙字马上会联想到沙子或沙金。相信沙姓应与淘金业与挖沙治淤泥有关。沙金,产于河流底层或低洼地带,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淘洗出来的黄金。沙金起源于矿山,是由于金矿石露出地面,经过长期风吹雨打,岩石被风化而崩裂,金便脱离矿脉伴随泥沙顺水而下,自然沉淀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层或砂石下面沉积为含金层,从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点是:颗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蚕豆,小的似细沙,形状各异。颜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为赤黄色,八成为淡黄色,七成为青黄色。《诗经·鲁颂》:“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表明淮夷贡献的除海龟和象牙外,还有南方出产的金属,反映当时中国南部金属矿冶业的发达。《周礼·地官》:“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这是古代文献关于矿业的最早记载,反映当时已特设专职官员掌管官营矿业了。古代流传最广泛的淘金方法为挖、溜、淘。挖:把含金矿的沙用锹等工具挖掘出来。溜:把矿沙放在木溜槽上溜。淘:用淘金盆、盒、箕等物在水中淘洗。淘沙中注意要领和技术,提高沙金的回收率。“吹尽黄沙始到金”是古代发明的一种用风淘金的方法,像农村扬场筛谷一样,淘金和风选都是利用黄金比重大这一特点找出选金的方法,一点一滴地积累沙金矿。古代淘金,十分艰苦。淘金者先要去挖矿沙,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放进木制的淘盒工具里去淘洗,利用金子比重大的特点,让水冲刷掉泥沙,留下金沙金屑。这些金子往往只有针尖或糠皮大小。像极了沙姓族徽构图。沙姓以发明淘沙金技术,司职管理矿业为姓。
沙姓演变 1.源自神农氏,为炎帝之后。炎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臣夙沙氏,后省改为沙姓。2.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以地名为氏。商朝末年,殷纣王庶兄开(一名启)被封于微,世称微子。武王克商后,封微子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的后裔有人被封于沙这个地方,即今天河北省大名县东面。他们以地名为姓,成为沙姓。3.以国为氏,另西周有沙侯国,在河北省涉县,涉县之名由西汉时沙县改名而来,居住在那里的人也有以沙为姓。4.由沙随氏所改。沙随是春秋时宋国的领地,位于河南省宁陵东北部。据《春秋》中记载,成公十六年,晋会诸侯于沙随,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古代诸侯公爵,凡失国或没爵后,即称为公沙氏或沙随氏,其后人省为沙氏。
沙姓名人 ——沙世坚(生卒年不详),北宋勇将,有文武韬略,河南汝宁人,曾任东莞太守;1127年护宋高宗南渡,知梧州;广西苗民大起义,改知宜州,平义军十万,击杀首领莫文察,广西河池有“白土平蛮碑”一尊,即其所勒。为江浙沙氏世迁祖,沙神芝为其后人。——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沙千里(1901—1982年),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因家庭贫困,小学还未读完,就到上海大丰棉布批发字号当学徒,五年升任账房。与邹韬奋等六人以“危害民国罪”被捕,即“七君子事件”。上海解放后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调北京,历任贸易部、商业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秘书长、地方工业部和轻工业部长、粮食部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