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姓

温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温”姓族徽图案由“下部的器皿状、两端的双耳(攀),以及上部的箅子状”构成。难能可贵的是设计者以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将上部的箅子作立体表现,并以川形的笔意表现蒸煮食物时需加入水或示意为冒出的水气。下部为烟道相隔的空心圆柱炉膛(可添入煤或柴木)。族徽将一件活生生的用以蒸煮实物、温热酒水或沐浴净身的生活器具作了生动形象的展现。“温”人为发明、设计、制作这种器皿的氏族,以司职为族人徽记标志。表明温人崇拜太阳,感恩太阳普照大地,带来阳光和温暖,并身为炎帝后裔而自豪。勉励后人温良恭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氏族添薪造福。

温姓演变 1.源出己姓,为颛顼帝之后裔。夏朝初期,颛顼后裔昆吾氏分支在温地,建立了温国。夏末时被商所灭。商灭夏后,恢复了温国,为商的附属国。周武王灭商,留在苏岭的昆吾氏后裔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了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今河南温县,以温泉得名),也称温国,子爵位。公元前650年温国被狄人所灭,其后人以温为氏。苏忿生被后人奉为得姓始祖。己姓温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孙。春秋初,公元前650年温国灭于狄,晋国出兵击退狄人,把收复的温地送予周襄王。公元前635年,因晋文公助周室平定叛乱、护送周王回都城有功,周襄王将温地赐予晋国。温地后人取先人的封地为姓。这支温氏是当今温姓的主要组成部分,姬姓温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温姓名人 ——温峤(288—329年),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晋名将,司徒温羡之侄。温峤出身太原温氏,初授司隶都官从事,入刘琨幕府积功至司空左长史。西晋灭亡后作为刘琨的信使南下劝进,在东晋历任显职,与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他先后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官至骠骑将军、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大雅·大临、大有),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高祖时,彦宏参与机务,官至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初从幽州总管罗艺,后随罗艺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归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温庭筠(约812—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温庭筠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行为放浪。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