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姓

辜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辜”姓族徽由“古与兑”左右组合而成。“古”,详见古姓释义,表明辜氏为虞舜时佐臣司农后稷后裔,尊周代先祖亶父为氏族始祖,与古氏同宗同源。兑,指按许诺的去做。含八象之气舒散义,与兄与祝同义。祝,古指巫祝,司职卜祀。兑亦作喜悦释义。《淮南子·泰族》有曰:“祷祠而求福,雩兑而请雨。”雩(y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鉴此可见,辜姓族徽构图元素表明辜人带着景仰欣喜之情,专业主持隆重庄严的祭祀祖先大典,求上苍念及先祖恩德,怜惜百姓遭受久旱之苦,祈祷及时降下甘霖,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辜姓演变 1.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祀执疈(pì)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执疈辜,简称执疈、或执辜,是西周初期设有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在盛大祭祀活动中对牺牲的处置,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辜”,在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的过程称作“辜”,即“磔”(zhé分裂肢体);“疈”是剖开牲畜身体的过程,与“副”的含义一样,执疈辜是官家屠夫的官称,但执疈辜只负责宗室祭祀活动中的牲畜宰杀、处置,并按规定对牲畜的各部位予以剖解并安置到祭祀台指定的位置。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注:疈(古同副,剖开),披牲胷(同胸)也。疈辜,披磔牲以祭也。”然后世误将用于牲畜剖解祭祀的行为,演绎成人因犯重罪而将其作肢解碎尸,把执疈辜曲解成了不可饶恕的重大罪孽,与辜姓族徽原意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令人瞠目结舌。见《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谗口嚣嚣”。《史记·礼书》:“纣剖比干,囚箕子,为炮格,刑杀无辜。”执疈辜这一官职多为其后裔子孙世袭,并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且非常受人们尊畏,称执疈辜氏、执疈氏、执辜氏,后又省文改为单姓执氏、疈氏、辜氏、宰氏、屠氏等,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2.源于子姓,出自唐朝江南道观察使林正,属帝王赐姓改姓为氏。辜氏始祖为林正,字达中,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原姓林,为殷商比干之子林坚的后裔。林正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兴学校、除苛政、廉政爱民,是应贞观之治。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林正悯民疾苦,不及禀奏朝廷,毅然下令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当地豪绅乘机构陷,事闻于朝。唐太宗大怒,诏令将林正逮捕下狱法办。江西百姓闻讯,联名上万民表于朝廷,代其辩冤。太宗派人调查,方知林正是清官,便即下诏放林正出狱,并传他上京陛见。陛见之时,唐太宗对林正进行抚慰,又自我检讨,说:“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唐太宗有给臣属赐姓的习惯,不过以往都是对有功之臣赐以李姓以表亲近。这次,林正差点无辜丧命,因此赐他以辜为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字为一,是为“辜”氏,也是该支林氏辜姓的始祖。起初人们以“辜林”称呼,对林正也是以“辜林正”称呼,逐渐干脆把林字去掉,林正成为辜正,成为辜氏的姓始祖。帝王赐姓,全族荣耀,因此该支林氏家族皆改为辜氏,世代相传至今。辜正告老后,没有回乡,却仍定居江西南昌地区。在他逝世后,当地百姓建嘉德祠以怀念他。辜氏族人大多尊奉辜正(林正)为得姓始祖。3.出自宋朝时期福建厦门同安陈氏渔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辜氏先祖本姓陈,世代在福建厦门同安捕鱼为生。到陈敦源时,因酒醉失手伤人,为避官府缉拿,携带家眷远渡南洋,最后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落户,成为伐榛辟莽、开垦这块蛮荒之地的华人前驱,旅居时间比英国人还早。事过境迁,陈敦源痛定思痛,罪疚之心难以释怀,于是干脆改姓“辜”,以示悔罪之意,从此传下一支辜氏家族。

辜姓名人 ——辜朝荐(1598—1668年),字端敬,号在公,海阳县大寨(今潮安县金石镇辜厝村)人。著名明末清初明朝、南明大臣。——辜鸿铭(1857—1928年),著名清末民初北京大学“怪教授”。辜鸿铭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访问中国的外国作家、政治家、记者的口头禅。他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他保守的思想、古怪的言行也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传其为辜(陈)敦源嫡传后孙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