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姓

欧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欧”姓族徽由“區与大型鸥鸟”组合而成。“区”的本义是藏匿,有众多之义;鸥鸟具有识读人之藏匿的心机的能力,古来被视为智慧之鸟。“欧”当为“鸥”的讹化与误读(后世将鸥鸟长喙觅食的象形误书为欠)。鸥,为杂食性动物,食用有生命的食物或腐肉,含蟹及小鱼。大型鸥,是最具有谋略及拥有高度智慧的鸟类,其中的银鸥更拥有使用工具的能力,有些鸥鸟甚至掌握了与人类共存的方法,能在人类居住的地方繁衍。中华古诗词中,常用“鸥鸟之盟”或“鸥盟”代指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真诚相处。《列子·黄帝》篇述:时有居于海边的少年,喜欢划船出海,与鸥鸟嬉戏相处。每当他划着小船来到海上,成群的海鸥围着他争相嬉戏,尽情玩耍,毫无戒备。一日少年的父亲关照他再去海上的时候,逮几只鸥鸟回来供其玩赏。少年答应了父亲,划着小船来到了海上。但是这次海鸥却好似知道了他的意图,只在小船的上空飞舞盘旋,再也不肯落到船上与少年游戏玩耍。列子·曰:“心动于内,行变于外。禽鸟犹觉,人理岂有诈哉!”正是因为少年有了捕鸥的私欲和动机,所以他的表情和动作有别于往常的天真无邪,海鸥察觉了其中有诈,故而不肯与他嬉戏以避免上当被擒。欧姓之人为深爱鸥鸟之族,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天地之鸥的亲近共鸣。擅长读心术,痛恨世间的猜忌和利用,期盼人与人之间自然交往,摆脱心机,建立真诚的友谊。欧人,以鸥作家族徽记标志,充分抒发了崇尚自然、超尘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鸥鸟忘机”“鸥鸟不下”典出于此。苏东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超然脱胎于此。

欧姓演变 出自姒姓,夏朝时有少康帝之子无余,封于会稽,国号越,为诸侯国,春秋时为吴国所灭。十九年后,勾践卧薪尝胆复国成功。至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浙江湖州东郊10.5千米处)的南部,因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以封地山名和封爵为姓,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欧、欧阳、欧侯同宗。

欧姓名人 ——欧冶子(约前560—前510年),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一说为古代瓯江流域生活着的闽族匠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宝剑创始人。曾为越王允常铸五剑,名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后因风胡子之邀,与干将夫妇赴楚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