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姓

牟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牟”姓族徽由“牛和上部的一横”组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牛鸣也。从牛,象其声,气从口出。”这是对“牟”字很形象的解释,牟字一如牛的叫声。远古时期的牟人氏族与牛的关系非常密切。史载牟人源于游牧,擅长驯化、饲养牛羊。牛的叫声是“哞”,习以叫声把牛叫作“牟”。并将以牛命名的地名称作牟,辅以牛的象形标志为氏族徽记象征,并称作牟人。牟人在漫长的氏族壮大过程中,逐渐由游牧向农业发展,进而把种植的大麦也称作牟,此为“牟”在字意史上另一种鲜为人知的释义。《诗经·周颂·思文》咏曰:“贻我来牟”。“来”的本意就是瑞麦,指一茎两穗,象征吉祥,繁衍,特指小麦;而“牟”的本意也是麦子,特指大麦。”后世为有所区分,把大麦另作“麰”。可见在文字发展史上,“麰”比“牟”的出现要晚得多。牟姓族徽构图元素除了以牛之象形表现之外,特别着力刻画的是其上的“一”。一画开天,五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开启了奠定中华根基的农耕文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社稷安则天下宁,仓廪实则百姓安”。“一”之意涵还富有全与一心一意之义。牟姓徽铭勾勒出一幅令人遐想无穷的场景,蔚蓝辽阔的苍穹下,一马平川的沃土上,耕牛犁田,麦浪滚滚,一望无际,好一派人强牛壮,天人合一的畅想。人类历史上,人们在牛身上获取了太多的利益,因而后世的“牟”字又演绎出了谋求、获取的意味。

牟姓演变 1.源于周代为火神祝融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载,牟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莱芜东二十里)上古时期的古国,西周初续封为子爵诸侯“牟子国”(旧址位于今天的山东威海牟平区,因秦始皇的军马场在此而著名),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被齐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姓,称牟氏。尊陆终为得姓始祖。陆终:传说中上古时的火神祝融。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以光融天下。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2.源以封地名为氏。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东汉著名经学家博士牟长,因其先祖封于牟地,其以地名取氏,其后裔子孙以牟为姓。

牟姓名人 ——牟融(?—79年),唐代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牟谷(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任画院祗侯,曾随使赴交阯(今越南),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画像,亦曾为宋太宗画像,后升任翰林待诏。——牟庭(1759—1832年),原名廷相,字陌人,号默人,山东栖霞人,清代数学家。著有《诗切》《投壶算草》《带纵和数立方算草》等五十余种。精于考据。其鉴别古籍和版本校勘,为山东巨擘,曾手校古阁本《韩诗外传》《晏子》《韩非子》《淮南子》《易林》等书,朱墨粲然。藏书处有“雪泥书屋”“横经精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