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匡”,本义是盛饭食的圆形器具,即“筥”(jǔ)。古代原来为带竹字头的“筐”字。匡,引申有扶正、端正、救助之义。匡人为善于编造盛饭筐的氏族。中华国人素以尊崇“民以食为天”,擅编造盛饭食之筐是积阴骘的上善之事,为造福万代子孙的良善之举,值得“匡”人以族徽铭记。
匡姓演变 1.源于上古匡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于一个叫匡国的部落(今湖北省东部大别山西),建立侯国,是为匡侯。周武王灭商时,古匡国亦被灭,匡侯的王族后裔匡俗兄弟七人迁居于庐山(今江西九江庐山南障山),结庐而居。在匡俗兄弟七人的后裔子孙中,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庐山匡氏,也是史籍中最早出现的匡氏族人。2.源于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之家臣句须,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有个家臣名叫句须,任匡邑宰(今河南新乡长垣西南部,一说今山东济宁邹城匡庄),即为匡邑的最高行政长官,史称其为匡句须。传到句须的孙子,便以祖父居官地名为姓氏,称匡氏。到了北宋初年,匡氏族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皆改匡氏为主氏。到了宋政和年间,宋徽宗赵佶认为民间百姓中竟然有“主”氏,甚为不妥,遂又下令所有的主氏皆改为康氏,是为湖南濛衡康氏。北宋王朝灭亡以后,有的康氏族人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匡氏源流记载于湖南衡山《濛衡康氏十修族谱》中。今匡氏族人大多尊奉匡句须为得姓始祖。其后代有汉朝丞相匡衡。3.出自羋姓,春秋初期楚大夫食采于匡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其时在当地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匡氏,世代相传至今。
匡姓名人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愈(生卒年不详),明代名医,字希贤,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出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匡源(1815—1881年),字本如,号鹤泉,山东胶州人。晚清大臣,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书画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