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姓

晋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晋”姓族徽由“双箭头、太阳状箭靶”组成。上古时天子为寻觅天下英才,专设一种“大射礼”——用箭射靶,谓之射侯(侯,用兽皮或布做成的箭靶)。射中者册封为诸侯。见《礼记·射义》:“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上古年代人们经常会受到猛兽或外族的侵袭,而强悍勇猛,射箭准确者可护佑人们的安全,这样的人就会被推举为尊长。自古中国人习惯以某人擅长的事情为此人命名,所以擅长射箭的就被称为“晋”。可见晋姓族徽表明晋人善于射箭,箭术高明,享誉天下,深受天子王侯重用。取射侯大射礼作氏族徽记彰显晋人的自豪之意。后世晋升一词当为射侯之礼的延伸与发展。

晋姓演变 1.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载,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的第六子姬叔虞受封于唐,唐地为上古尧帝时期之故墟、殷商时期的古唐国之境,姬叔虞成为唐地首领之后,建有唐国,世人因此称其为“唐叔虞”,至姬燮就位将国都迁到晋水之滨,并将唐国改名为“晋”,由此建立了晋国,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一带地区。晋国在整个西周、春秋时期曾在历史舞台上烜赫一时,特别是在晋文公姬重耳执政时期,锐意改革内政,大力扩充军队,先后消灭了楚、秦等国,成为继齐桓公姜小白之后的春秋霸主,称霸中原。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倾轧愈演愈烈,相互残杀,传二十代君主之后,王室急速衰败,政权旁落,国家最终被几大贵胄氏族集团所分裂,在春秋末期被晋公族和大臣赵、魏、韩三家势力所瓜分,而晋国末代君主晋静公姬俱酒被赶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居住,王公之族皆被废为庶人,晋国自取灭亡。晋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晋氏,世代相传至今。晋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叔虞为得姓始祖。2.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晋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晋史,是西周初期由召公奭所设置的官吏,是专职监督和管理井田的官吏中的一员,负责督导井田的保护,作物青苗期时,则日夜监守,禁止人等践踏耕地,这里的晋史同禁史,古代“晋”与“禁”二字通假。在晋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晋史氏、晋田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晋氏、史氏、田氏、井氏者,世代相传至今。3.源于职业,出自西周时期制晋工匠,属于以祭祀器皿名称为氏。晋工,是西周时期设置的职业工匠,专职制作“晋鼓”。晋鼓,是西周礼·中不可或缺的金乐,是以青铜制作的一种打击乐器,晋鼓一击,所有的乐器演奏皆停止,晋鼓二击,所有的乐器演奏皆继续,晋鼓三击,所有的乐器演奏重新开始。因此,晋鼓是周王朝典乐中的指挥棒,为乐魂,如同今日交响乐队中的定音鼓。专职制作晋鼓的工匠,即称晋工,身份地位皆受周王室和各诸侯敬重。在晋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晋工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晋氏、工氏、鼓氏,世代相传至今。4.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制晋围工匠,属于以兵器名为氏。晋围,是两周时期出现的兵器附件,最早是一种护箍,用来保护打击型兵器的两端在受击打时不至于开裂。两端皆有“晋围”的兵器就称之为殳,后来殳、枪、矛、槊、钺、叉、钯、镋等长兵器的柄尾端也有了固定护箍,这类兵器附件统称为“晋围”。而制作晋围的工匠亦称作“晋围”,是两周冷兵器时代不可或缺的军工之一,隶属于冬官府司管辖。在晋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晋围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晋氏、围氏。

晋姓名人 ——晋文公(前697—前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献公次子。骊姬之乱,重耳出奔,在外十九年,历经狄、卫、齐、曹、宋、郑、楚、秦诸国。惠公死,怀公继立,不得人心。遂借秦穆公力归晋,得即君位。任用狐偃、赵衰等人,整顿内政,增强军力,使国力复强。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鄙(?—前257年),著名的魏国将领,骁勇善战,且精兵法,就是为人比较呆滞。周郝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晋鄙奉魏王命率军援救。旋以魏王畏秦而奉命停驻荡阴(今河南汤阴)。由于晋鄙傻乎乎地坚守魏王命令,禁军出动,后来信陵君魏无忌窃得兵符,派手下的大力士朱亥将晋鄙一锤击杀。信陵君遂夺其军权,率兵成功往救赵国。——晋骘(生卒年不详),宋朝州官,他到房州做州官时,遇上兵乱,百姓闹饥荒,他令军队垦荒种田,至秋大熟丰收后,仓廪富足,遂将粮食分给百姓,免其徭役。他还修建学校,让平民百姓的小孩也有书读。而且还召集铁、木匠,为百姓改良和修理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