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浦”姓族徽由“左右两边的水形字和中间的象形字父”组成。表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隋唐两宋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发展,在太湖流域修建以排洪为主要目的的塘、渎、泾、浦。为了容易区分方向,用了塘浦之谓,“横塘纵浦”,东西走向叫塘,南北走向叫浦。上古先民,手拿石斧等工具从事艰苦的野外劳作或狩猎,通常都是男子来担当。远古时代利用工具进行体力劳动,对发展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会受到特别的尊重,因此对这些男子尊称为“父”。父与象形字:尹、佐的字意有相通之处,均含有强大和股肱的含义:比喻为能左右辅佐的得力干才。中华上古素有与江河泛滥的洪涝灾害相抗争的故事:鲧(gǔn)以垒堵之法治水,失败殛于羽山;防风氏君长长年坚持泄洪治水,落下风湿脚疾,以盐渍豆煮水作茶饮,以去风寒;鲧之子大禹(文命)以疏浚之法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降服水灾,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受舜帝授玄圭以令天下。由此可见,浦人是以治水为己任,行使水正之司职,使江河湖水流域的百姓可以仰仗利用水资源而休养生息,并由此形成乡邑市井生活而繁衍。浦人始以司职取姓。
浦姓演变 1.源于己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舜帝裔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2.出自姜姓,春秋时期有姜太公的后代,奔于晋国而始为晋国大夫。因被封于浦地,以封地为姓,称为浦氏。3.由蒲姓去“艹”为浦改姓。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成熟后可织衣编席。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端午节”无蒲草不成节。相传,在夏王朝时期,舜帝的裔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据说是当地以盛产蒲草而得名。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蒲氏,其后人中有简略去“艹”部首改称浦氏,世代相传至今,是历史非常长的姓氏之一。4.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附庸国舒鸠国,其国地在舒(今安徽舒城)的居邑名而来。舒鸠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以国名、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荒浦氏、舒鸠氏等,后荒浦氏省文简改为单姓浦氏,舒鸠氏省文简改为单姓舒氏、鸠氏,世代相传至今。5.古时人们将汇入大江、大湖的支流汇合处称作“浦”,溆浦因叙水注入沅江之地而得名。古百济族人,在唐朝融入了汉族并成为了军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后人以居邑名取姓,称浦氏、溆氏,世代相传至今。
浦姓名人 ——浦鹏飞(生卒年不详),讳冲,原籍山西太原府太谷县。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广胤命武惠王曹彬统帅十万大军,南下攻南唐,浦鹏飞为副将。在灭南唐战役中,浦鹏飞屡建战功,宋太祖即敕封他为平南大将军,并命他镇抚江南、留守吴中锡邑,“始迁南土垂裕无彊”。后,浦鹏飞在无锡城南曹泽开河辟田,兴建庭园,至邑境大治。浦鹏飞定居无锡,为江南浦氏始祖。晚年卒于镇署,享年75岁,墓葬扬名乡曹王泾。——浦源(1344—1379年),字长源,号东海生,谱名太三,江苏无锡人。源博览群书,工诗善画,是元倪瓒学生,与明代王达、王绂誉为“锡山三杰”。曾游历福建,与闽中诗友论诗唱和,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明洪武初,授晋王府引礼舍人。洪武十二年(1379年)出使陕西,渡经淮河,舟覆溺逝,为“临患不忘皇命,忠也。”浦源著有《浦舍人诗集》4卷、《东海生集》4卷、《浦舍人集》10卷等。无锡惠山古镇建有浦长源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