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斯”姓族徽由“1.基。2.站立的人。3.丁字形的辛表意”组成。1.族徽左边的基构图,上部为箕的造型(成语克绍箕裘,比喻继承先辈的事业),将箕安置在祭奠祖先的祭台上,寓意在祖先开创的基业之上;基,《说文解字》释:“基,墙始。”古代砌墙,先挖一道沟,用夯土法,几个人合力把夯抛起来,再用力砸下去,反复多次夯实成墙基。2.基的右边站立着背转身的人,注意一个细节,箕的右上角是与人连着的,应有特别寓意,仿佛暗指原应为祖先基业的继承者,可惜相背而别了。3.丁字形的象形,古意为辛,乃为掌握和拥有生杀大权的王者。此地特指族人为王者后裔。笔者释义所依据的古玉徽铭属商代遗存,“斯”姓族徽构图的所有指向,表明斯人乃为源出大禹的夏王朝后人。近百年来围绕着夏王朝是否为真实的历史,众说纷纭。寻找夏代的都城和真实存在的佐证已经成了考古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坚定地认为夏王朝为中华历史的真实存在。对当下学术界勘定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都城持肯定态度,但将夏都名考定为:斟鄩(zhēn xún)持保留态度。理由:1.夏代都城之名定为“斟鄩”,是据以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它是中国古代唯一一部避过秦火的编年通史。其上记载,自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末任帝王夏桀止,皆以斟鄩为都城,为夏后氏活动的中心区域。《竹书纪年》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散佚。到279年的西晋时期,发现位于今日河南的魏王墓被盗,盗墓者被缉拿后,旋即发现墓里存有大批竹简。其时当政者对此事极为重视,晋武帝下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翻译竹简(因魏国文字和秦国的小篆差异颇大),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每简四十字,凡十三篇,起于黄帝,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期间又遭遇八王之乱等多次政治纷扰,秘书丞卫恒在从事“考正”时际被杀,使整理的进度大受打击。后由卫恒的好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最后负责官员把史书纪录的部分整理成册,并将之命名为《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多以记晋国与魏国之事为多,一般将此书看成是魏国的史书。命运多舛的《竹书纪年》,经历了历史上最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后在北宋时期才将佚散后的资料又重新收集整理成册。遗憾的是宋代以后因为历经战火它又遗失了,相传直到明万历年间,才在著名藏书家范钦的藏书阁里,幸而发现一本《竹书纪年》——即为《今本》。尽管《竹书纪年》历经劫难,失而复得,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2.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依据史料记载,斟鄩地望在河南洛阳盆地洛州巩县西南58里处,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并初步确认为其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遗址。1995年以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领衔主导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工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结合,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集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名科学家进行联合攻关,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创造条件。但终因未找到夏墟应有的文字实物佐证,而未获世界性的权威认证。但还是作出了夏王代立国为公元前2070年的认定。3.据唐代中国的地理学专著《括地志》“斟灌存亡关于少康中兴本末”的详细记载:“斟灌,夏同姓诸侯国。王相之时,羿代夏政,相失国,依斟灌及斟鄩氏。《竹书纪年》亦有相居于斟灌之文。斟灌之墟是为帝丘。其后寒浞杀羿,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并伐斟鄩,大战于潍,灭之。遂弑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少康既长,其臣收二斟之烬,卒灭寒浞而中兴……”古斟鄩、斟灌国均是夏初的诸侯国。斟鄩、斟灌实则是两兄弟,他们都是启的孙子。当初大禹治水成功后,天下安定下来,九大块成片的高地就被划分为“九州”,斟鄩、斟灌皆在青州范围内(今天山东半岛中部)。后来,启把一部分当初跟随他父亲治水的高手功臣也安置在了斟鄩和斟灌。斟鄩、斟灌后来先后被寒浞父子灭掉。多年以后,少康中兴,但重新恢复二斟当年的气势已无可能,于是少康就下令在云门山以北的大地上广建禹王庙,以纪念祖先大禹的丰功伟绩。传说东斟灌村历史上的禹王庙也肇始于此。斟鄩、斟灌均为夏同姓诸侯,系大禹之后,姒姓,国以人名。尤其是古斟灌城,其地理位置十分清晰,自古迄今并无争议。夏朝初叶,今天的菜乡寿光属古斟灌国。斟灌乃夏帝仲康所封侯国,斟灌故城即其统治中心所在地。斟鄩也应在青州(山东)境内,大致不会位于相距千里之外的河南中西部的偃师。4.依笔者考据,若为夏都定确切名应依据《荀子·解蔽第二十一》中的文字记载:“桀蔽于妹(mò)喜(传说中国夏王桀的妃子)、斯观而不知关龙逄(páng),以恶。其心而乱其行。”而定夏都名为“斯观”。正应了“斯”姓族徽的内涵。自夏代第三任君主少康复国始,直至夏桀覆亡于商汤,末代君王桀因沉湎于酒色,封闭蔽闻于都城斯观王城之内,与宠妃妹喜日日寻欢作乐,夜夜歌舞升平。不知商汤已磨刀霍霍,兵临城下。结果惨败于鸣条(山西夏县之西)之战。最终与妹喜流亡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彘地,忧郁而死。注:1.关龙逄(前1713—前1620年),董姓,生于夏廑19年,卒于夏桀3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享年93岁,做了发、桀两代夏王的相。2.《史记·义》引《淮南子》:汤败桀于历山,与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
斯姓演变 1.斯姓源出大禹,与夏氏,曾氏,相氏,鲍氏,欧姓,欧阳关系密切。现主要分布在中国诸暨的斯宅乡。诸暨地名的由来源于:传说禹至大越(春秋越国之地),上苗山大集诸侯,驻跸(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为“诸暨”,意即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斯人以王都名“斯观”之斯取姓,当有承先祖鸿业为志之意。2.据史料记载,其出自史姓,为吴大帝孙权赐予史伟。斯姓发祥地在东阳(巍山斯村),故其郡望亦为东阳郡。据载,斯本作史。东汉建安末,史伟(196—265年)自鲁国滋阳升徙至东阳后侣村。三国赤乌元年(238年)三月,见狱中有非罪者,怜而释之。吴大帝孙权以史伟谳决不平,将行大辟(死刑)。史伟之子史郭、史从泣血陈情,愿捐躯以代。孙权深感其孝,诏赐“斯”为氏,复史伟原职,历十八载而致仕归,故斯伟(史伟)为东阳斯氏开宗始祖。3.据《益部耆旧传》载,谓之‘斯臾’;《华阳国志·邛都县》四部记有,斯臾也。总之,上述古籍记载了西汉以来西南少数民族的某一个部落(同时也被记载为“国”名或地名),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属于彝族(也有认为属于氏、羌族的),它在古籍中常被写作“斯”。笔者斗胆假设,可能因有夏代王族后人流徙诸地,而后有斯地、斯人也。
斯姓名人 ——斯霞(1910—2004年),曾名碧霄,浙江诸暨人,当代初等教育专家。因功勋卓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又名斯霞小学。——斯行健(1901—1964年),字天石,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他是早年留学回国开创古植物学的学者。斯行健长期从事古植物的研究,对古植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划分对比以及植物地理分布等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古植物的众多领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开拓性工作,奠定了中国古植物学和陆相地层研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