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

安姓

徽铭释义 “安”为炎帝凤鸟族裔, “安”姓徽铭构图由“八、女”二元素组 成。上面的“八”犹如翱翔于天际鲲鹏振翼 的翅膀,亦似舞女翩翩起舞时舞动的水袖、 随意高抛挥甩的绸带,与“安”字传统意义 上的“宀”(家)的含义截然不同;下面的“女”如飘然下凡的仙女在挥动水袖婀娜起舞,亦静亦动,时而连续旋转,时而高跳跨跃,曼妙绰约,楚楚动人。“安”姓族徽着力描绘表现的女舞者(为炎帝魁隗氏母亲安登的形象)脚尖顶起,金鸡独立,与芭蕾基本功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安”时一刻,大鹏鸟垂下了奋力翻飞的翅膀,从高空降临舞场,与众人一起围观,享受赏心悦目的一幕,这一刻,整个世界美妙静谧,彰显“安”人追求安宁祥和理想世界的拳拳之情。中华成语“安身立命”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形容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词语“安生”“安静”“安适”均源于“安”姓族徽设定的场景。上古有依氏族(同衣氏族),是一支善于跳旋转舞的氏族,后来也称殷人,“安”与“殷”似有天然的血缘联系。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安姓演变 1.出自偃姓。相传先秦时有安国,故地在今山西夏县西,安国是帝尧之贤臣皋陶之封邑,其后裔遂以国名为氏。2.出自西域。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古安息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布哈拉地区,具有中东的血统,可能含有先秦华夏人的血液。东汉时安息国王遣王子入朝,王子名清,博学多才,对佛经很有研究,他最终放弃王位继承权,出家修行,长居洛阳,以国名为姓,遂留中国,取汉名为世高。自此以后,凡来自西域安息国、康居(也称康国)的人,留居中国者多以安为姓,成为中国西北汉人的一部,这支安氏是组成当今安姓的主要成员,此安姓的历史有2000年了。

安姓名人 ——安禄山(703—757年),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字轧荦山,本姓康。母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与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742年升为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天宝三年兼范阳(治所在今北京)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又兼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私下培植胡将,蓄养战马,笼络汉族失意文人,最后拥有精兵15万,号称20万。他深知唐朝统治者的腐败,又为和杨国忠争权,于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反唐,举兵南下,攻下重镇洛阳(史称安史之乱,唐王朝遭之重创,自此一蹶不振)。756年,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肆杀戮。757年,因欲立安庆思为太子,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安维峻(1854—1925年),字晓峰,号盘阿道人,甘肃秦安县人,清代著名的谏官。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中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请诛李鸿章疏》,1894年的《请明诏讨倭法》。安维峻之上书声震京都,却因言获罪,被革职发配张家口军台。京城时人以“陇上铁汉”四字相赠,大刀王五及京城应考文人为之送行。1899年后,安维峻主讲陇西南安书院,在家乡办学,辛亥革命中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总纂《甘肃新通志》(100卷),著《谏垣存稿》《望云山房诗集》等5部。——安子介(1912—2000年),浙江定海人,1912年6月出生于上海。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00年6月因病在香港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