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寇”姓族徽由“宀、丌、攴”组成。《说文解字》释:“寇,暴也。从攴,从完。”译成白话文意指手执器械敲击。表示手持棍棒类器械闯进别人房屋中施暴抢劫。寇姓徽记构图恰恰与许老先生表述大相径庭,寓意将犯有大错之人,置于房屋内,加以管教,训诫,乃至于施以训教(刑罚),内外攻心,使之认识错误,改邪归正,最终成为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文明人。有趣的是,徽记构图表现为屋宇内训诫之器竟然与扣押其内之人握手言欢,成为了朋友,寇人不愧为教化高手。寇人当以司寇司职为姓。司寇是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名称。商即有之,为最高司法官;周有大司寇、小司寇之分。《周礼·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秦汉以廷尉代之。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别称,侍郎则称少司寇。
寇姓演变 1.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2.出自姬姓以官名为氏。周朝初年时,卫康叔为周司寇,子孙以官为姓,相传姓寇。又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人以寇为氏。
寇姓名人 ——寇恂(?—36年),字子翼。东汉上谷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出身豪强大族家庭。王莽末年任上谷郡功曹,辅佐太守治理郡事,以才智出众、刚强果决深受太守耿况的器重。光武帝(刘秀)时拜河内太守,随光武出征再到颍川,当地士绅向光武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挽留官吏之典故。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迩闻名;他一生戎马,奋其智勇,所得俸禄,却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他常说:“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后汉书·寇恂列传》)。他治民有方,威望素著,屈己为国,顾全大局,当时人无不景仰他的长者之风,都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能。——寇封,即刘封,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被刘备收为养子,东汉末年长沙(治今湖南湘阴)人,蜀汉昭烈帝刘备义子。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但是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而后又侵凌孟达,迫其降魏。孟达与魏徐晃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刘封自裁,刘备深表痛惜。——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华州下邽人。为人刚直,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赴汴梁(开封)会试,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官至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侵,准任同平章事,力排众议,他力主抗,反对南迁,并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省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为王钦若等所谗罢相。天瘩初年复相,封莱国公。又被丁谓等排挤降官。后贬死雷州。终年62岁。仁宗时追赠中书令,谥忠愍。著有《寇忠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