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卞”姓族徽构图仿佛表现了一个刚脱稚气的少年,戴上了成人的礼冠,完成加冠仪式后,在阳光下欢快地奔跑,急切地抒发愉悦的心情。古时男子年满二十加冠称弁,以示成年。古代的帽子有“皮弁”和“爵弁”之分。“皮弁”称武冠,“爵弁”称文冠。古代吉礼用“冕”,日常古礼用“弁”,有首领、魁首之喻,俗称作卞。“卞”,本义是法和法度。出自《尚书·顾命》:“君临周邦,率循大卞。”《玉篇》释:“卞,法也。”指法、法度、法规。鉴此可见,卞姓族徽告示族人及后世,卞人司职制定及执行法度、法规,是一个内心充满阳光及追求正义的族群,严格遵循法度与执行法规原则,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蕴意。
卞姓演变 1.出自姬姓,黄帝有子名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被封在卞国(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成卞氏。《吕氏春秋》载,商朝之际,汤与伊尹计谋功伐夏桀时,有名叫卞随的名士,因拒行汤王之计而投水自尽。可见卞姓起源很早。卞姓族人奉卞随为得姓始祖。2.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省曹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封于卞邑(今山东省兖州,泗水一带),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遂以卞为姓。
卞姓名人 ——卞和(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楚国人。荆(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是和氏璧的发现者。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楚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楚武王(约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臣非悲刖,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陵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卞之琳(1910—2000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卞祖善:1936年生于江苏镇江。1956年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升本科指挥系,师从杨嘉仁教授。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从事乐队指挥至今。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会第四、第五届理事。国家一级指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