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说”、“游戏说”和“劳动说”一瞥
“模仿说”始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而亚里士多德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亚翁关于模仿的学说则衍生于他的经典之作《诗学》。其基本观点是:艺术本是一种模仿的形式。亚翁对舞蹈这种最早艺术形式的情有独钟,表现在他于该书的第一章,便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思想。他说,舞蹈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节奏性的动作去模仿性格、感情和行为。”这一2000年前的重要论述,成了从哲学家到舞蹈理论家,从舞蹈编导和演员到舞蹈观众的上方宝剑、至理名言,甚至清规戒律,尤其是在芭蕾的500年历史上,从“早期”、“浪漫”到“古典”这三大历史时期的400年中,交代情节的惟一法宝,一直无法摆脱模仿式的哑剧手势和面部表情。
亚翁进而宣称:舞蹈必须解释并模仿生活。而琉善这位晚于亚翁500年的古罗马哲学家则大体重复了亚翁的这个信条:“舞蹈基本上是一门模仿、描绘的科学。”此后,古希腊的作家塔普鲁克、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卡西奥多鲁斯等著名学者们在舞蹈的“模仿说”上,也大多限于这种“炒冷饭”:除了增加“会说话的手”、“善言辞的指”之类的细节之外,没有任何新的东西。究其原因,原来是他们的老师柏拉图早就发表了“舞蹈是以手势说话的艺术”之高见,因此,他们便似乎不得越雷池一步了;而手势则是极尽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模仿”的高级语言。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因袭前人的懒惰习惯,连同西方文明的其他优秀传统一道,从古希腊传至欧美各国,才导致了西人的后裔们染上了“言必称希腊罗马”这种惰性成灾的文风吧?
“模仿说”在近代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德国学者K·毕歇尔,他认为人类天生拥有某种“模仿的本能和爱好一切实验的本能”。以此为基础,他又提出,这两种本能导致了排除功利目的的各种游戏,给人带来身心放松的快感,并使人的过剩精力得到健康而合理的发泄。毕歇尔进一步宣称,“游戏先于劳动,而艺术则先于有用物品的生产。”
但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实验后,于《伦理学》一书中推翻了毕歇尔的论点:“游戏是劳动的产儿。没有一种形式的游戏不是以某种严肃的工作做原型的,不用说,这个工作在时间上是先于游戏的。”
俄国政治家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又名《论艺术》)这本广为流传的文艺理论书籍中.肯定了冯特的上述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正确地“解决劳动对于游戏——或者也可以说,游戏对于劳动的关系问题,在阐明艺术的起源上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美学家鲍昌在《舞蹈的起源》这篇论文中,为前人提出的“劳动说”与“游戏说”,机智地找到了各自的位置:“人的游戏活动,在生理上起源于人的机体上积蓄了相对过剩的精力,在心理上起源于不是直接为功利目的,而是为了再度体验使用过剩精力的快感的冲动。在内容上,它主要(当然不是全部)是劳动过程的再演和预习。然而,它又并不等同于劳动。”
鲍昌进而在本质上区别了游戏和舞蹈的不同:“游戏的中心目的是在于重新体验使用过剩精力时的快感,而舞蹈的中心目的是在于表现人的某种生活、思想和情感;游戏的动作是随意的,是缺乏节奏、未经美化的,而舞蹈的动作是规则的,是按照节奏、经过美化的;游戏属于人的一种娱乐,最多可以将一部分游戏纳入到体育范畴之内;而舞蹈则不单纯是一种娱乐,它是表现人的诸多复杂思想感情的意识形态的艺术。”
美籍德国艺术史学家库尔特·萨克斯认为:“在所有可模仿的对象中,动物对于舞者来说,一定是个特别有趣儿的模特儿。动物在觅食、出击和飞翔等运动中的方式,可谓千姿百态,尽管同人类的运动肌肉与神经活动之间有着某种关系,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无休止地使人类如痴如醉且心荡神怡。对所有民族中刻画形象,并沉醉于感官快乐中的动态舞者们来说,狩猎乃生命繁衍的需要,因而,对动物生活的一往情深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据他提供的材料说,仅是从南非的贝格达马人中,就统计出20多种模仿动物的舞蹈来,而许多原始部落的人们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动物是他们最早和最好的老师,由此跳出了龟舞、犀牛雀舞、啄木鸟舞、蝴蝶舞、海豹舞、山雄鸡求偶舞等等。

舞蹈起源游戏说:公元前510年古希腊瓶画上男女乐舞嬉戏的场面,图片:大英博物馆。
追根寻源,我们至少可以为模仿动物的舞蹈找到四种成因:一是通过从步态到声音各种惟妙惟肖的模仿,诱使动物接近舞者—狩猎者的狩猎圈,并最终掉进他们设置的罗网或陷阱;二是通过这种模仿,超度遭捕杀的动物之灵魂,使其能够顺利转世;三是这种舞蹈,尤其是求偶性质的舞蹈,能够促使动物继续大量地繁殖,而在第二、三种信念支配下模仿动物的舞蹈,最终目的则都是希望动物界能够继续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衣食来源;四是笃信某些动物自身拥有控制雨水和阳光的神功,因此,舞蹈以假乱真的模仿能够获取并行使这种魔力,增强人类抵御大自然威胁的能力。显而易见的是,这里面已交织着“宗教说”和“巫术说”的影子。

舞蹈起源劳动说:非洲卢旺达人手持长矛的狩猎舞,图片:[美]艾格妮丝·德米尔。
艺术史学家们认为,艺术起源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但劳动则比艺术古老两百多万年。关于“劳动说”,我们必须注意到,从自然形态的劳动上升为艺术形态的舞蹈,其间有一个“劳动动作舞蹈化”的转化阶段,也就是说,原本无意识和不随意的运动需要逐渐变成有意识和随意的运动,劳动动作的生产意识和实用特性需要向非功利和纯审美等特性转化,并具有相当程度的规范化和动作难度,以便同自然的状态拉开距离,提高其纯粹审美的价值。这是自然形态的劳动向艺术形态的舞蹈发生转化的必然阶段,也是“舞蹈起源于劳动”的必由之路。不过,这种“舞蹈化的劳动”当然还无法称做是舞蹈,因为它还不具备艺术舞蹈所必须具备的动作性、造型性、节奏性、抒情性、象征性、非功利性、纯审美性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