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伊塞耶夫民间舞蹈团

img莫伊塞耶夫民间舞蹈团 img

莫伊塞耶夫民间舞蹈团的全称是莫伊塞耶夫国家模范民间舞蹈团,原为苏联国立民间舞蹈团,创办于1937年的莫斯科。35位创始成员大多是全国业余舞蹈团的尖子演员,每人均掌握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间舞,只有五六个是毕业于芭蕾舞学校的专业演员。35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因此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大家聚集在芭蕾舞学校校长伊戈尔·莫伊塞耶夫周围,憧憬着自己即将到来的伟大的艺术使命。由于专业化水准的迅速提高,首批舞者中的业余演员因无法适应新的要求,而全部由舞蹈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所取代,但他们在舞团成型期间输入的淳朴民风至今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经过半年的准备,莫伊塞耶夫舞蹈团在莫斯科的洛林剧院进行了首次公演,节目包括前苏联境内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和最北部的民间舞,可谓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心醉神迷。演出一炮打响,从此走上常年不衰的成功之路。

60多年来,该团始终以尊重和扬弃的态度对待丰富多彩的民间舞传统,并根据舞台创作的要求,提倡“创作经典性民间舞”的方法,从而原有的民间舞无论在表演技巧,还是在艺术境界上,均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因此赢得世界各国观众的欢呼声。

作为芭蕾出身的舞蹈家,莫伊塞耶夫深知它在肢体能力上的科学性和创作方法上的局限性,因此要求自己的舞者都要接受芭蕾的严格训练,然后通过融会贯通的创作,将民间舞的现实主义色彩融入其中,从而使芭蕾这种经过高度提炼后的单纯动作技巧,能够放射出生命的光彩,散发出泥土的芳香。

60多年来,该团先后表演过200多个不同民族的舞蹈,而代表作中既有各种创作舞,如《足球舞》、《游击队员》、《马铃薯》、《傻瓜舞》、《林中空地》、《往日的画卷》、《莫斯科郊外的诗篇》、《水兵组舞》、《两个小伙子的角斗》、《集体农庄的节日》等等,也有根据各民族的民间舞素材加工的舞蹈,如俄罗斯的《夏季》和《俄罗斯组舞》,白俄罗斯的《小尤拉》,乌克兰的《戈帕克舞》和《春节》,乌兹别克的《诙谐盘子舞》,塔吉克的《刀舞》,芬兰的《波利卡舞》,以及五彩斑斓的《茨冈舞》、《卡尔梅克舞》、《摩尔达维亚组舞》、《巴什基尔舞》、《喀山鞑靼人舞》等等。他们每到一个国家,常常都能惟妙惟肖地表演一两个该国的民间舞,如朝鲜的《扇舞》,中国的《大鼓舞》、《红绸舞》、《荷花舞》、《采茶扑蝶舞》,甚至中国戏曲名段子《三岔口》,令各国观众叹为观止。

img

莫伊塞耶夫民间舞蹈团表演的《乌克兰组舞》,编舞:[俄]伊戈尔·莫伊塞耶夫,摄影:胡洛克。

莫伊塞耶夫民间歌舞团1954年9月曾随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团,来中国北京、天津、沈阳、抚顺、鞍山、广州等城市访问演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该团的精彩演出,周总理还为该团举行了隆重的欢迎招待会,而全国各地则有近20万观众欣赏了该团的表演。该团的首次访华还在整个新中国的舞蹈和文化界,掀起了巨大的热潮,更对中国民间舞的整理、加工、提高和舞台化等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舞蹈家协会当时曾派出一批舞蹈家随该团在各地同行,见缝插针地观摩、学习、座谈和交流,并将成果编辑成书,在全国舞蹈界发行,使该团的宝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健康发展。莫伊塞耶夫舞蹈团的演员们也借此机会,向中国舞者学习了三个地道的中国舞蹈代表性节目《狮子舞》、《扇舞》和《跑驴》。

1996年2月,该团第二次访华,112人的庞大阵容、绚丽多姿的舞蹈艺术,再次震撼北京、上海和青岛各地,使新一代中国观众亲自领略了经过升华的民间舞艺术能够焕发出的不朽风采。

伊戈尔·莫伊塞耶夫 1906年1月21日出生在基辅。7岁前,他一直同父母生活在巴黎,父亲从事律师工作,而母亲则为巴黎的夏特莱剧院缝制演出服装,这就使童年时代的莫伊塞耶夫耳濡目染,有机会出入剧场圈。8岁那年,他回到了乌克兰,同两位作教师的姑母生活,10岁则返回莫斯科,再次同父母一道生活。后来,他进了大学预科,各门成绩中,绘画、写作和体育都是优秀。然而,一场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演出,吸引他走进了舞蹈圈。

莫斯科大剧院附属舞蹈学校的校长维拉·莫斯洛娃很快便发现了他出类拔萃的舞蹈天赋,并全力支持他只用了6个月的业余时间,便完成了三年的专业课程。14岁那年,校长将他作为插班生,推荐给该校高年级的教师和编导们,号称“这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不满18岁时,莫伊塞耶夫便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大剧院芭蕾舞团不久,他便被晋升为主要演员,15年时间里,他在许多新创作的作品中扮演了男主角,如《西奥林达》中的拉乌尔、《红罂粟花》中的菲尼克斯、《美男子约瑟夫》中的约瑟夫等,此外,他还主演过不少古典芭蕾舞剧中的男主角。

不过,作为创造力充沛的人,他很快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还是编舞,因为编舞能使自己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并同那些先锋派的艺术家们一道,同那些躺在古典芭蕾遗产上睡大觉的懒汉唱对台戏。为了证明自己的改革观念,1930年,他创作了现实题材的舞剧《足球场上》,其颇具独创性的编舞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设计,以及诙谐幽默的艺术感觉,使得古典芭蕾舞界那些最保守的人们也不得不大加赞赏。

1936年,他出任莫斯科民间艺术剧院的创作部主任,并兼任附属舞蹈学校的校长,而前苏联的第一个民间舞蹈团便从这里诞生。该团1955年被授予“苏联国立舞蹈团”的称号,并开始赴世界各国巡演,其“模范”作用刺激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和舞蹈家,按照相同的模式建立起各自的民间舞蹈团。1958年,他为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创作了大型芭蕾舞剧《斯巴达克》,1967年又创办了一个青年芭蕾舞团。该团后改名为古典芭蕾舞团,曾来华公演《天鹅湖》等俄罗斯经典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