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

img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 img

皇家舞蹈学院同皇家歌剧院1671年合并为“皇家音乐学院”,舞蹈教学工作继续由舞蹈大师皮埃尔·波尚负责,而成套的芭蕾语言也是这些有功之臣在1700年系统推出的。为了保证给歌剧院芭蕾舞团提供训练有素的舞者,1713年元月11日,皇家音乐学院属下又单独开设了一家皇家舞蹈学校,而这所学校近300年来则一直得到稳步发展,最终成为西方舞蹈史上历史最长的教育机构——久负盛名的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

按照国王颁发的建校诏书,学生一旦被录取,便可接受免费的舞蹈教育,这种法国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1876年,芭蕾舞校迁移到了加尼埃宫,即今天的巴黎老歌剧院所在地。自1900年开始,芭蕾舞校的作息制度为:每天上午9点到10点30分是一个半小时的舞蹈课,中午12点到下午2点在歌剧院排练,如果晚上没有演出,一天的工作便结束了。1935年的校规基本上沿用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芭蕾舞校加强了对文化课的重视,逐渐要求学生毕业前完成法国普通中学的课程。经当时的艺术部正式批准,毕业生需要拿到普通中学的文凭,才能加入芭蕾舞团,有条件者,还可获取难度更大的中学会考的合格证书。1971年,克劳德·德·维尔皮昂成为舞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中学会考合格证书者。

1973年,克劳德·贝西继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校的第19任校长,从而将这所素有“西方芭蕾的摇篮”之名校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克劳德·贝西 1932年10月20日出生于巴黎,9岁考入巴黎歌剧院芭蕾舞校,13岁便入团作了群舞演员,20岁晋升为主要演员,24岁则成为明星演员。她天生丽质,金发碧眼,“三长一小”(长胳膊长腿长脖子,外加一个小脑袋,芭蕾女舞者的完美条件),双脚灵活,自然柔软,爆发力强,兴趣广泛,因此受到各位编导大师的器重,先后在巴兰钦、李法、约翰·克兰科、金·凯利的舞蹈中担任重要角色或舞段,主演过大部分经典芭蕾舞剧,并在歌舞片《邀舞》中同好莱坞巨星加名导演金·凯利同台共舞。1967年,在战胜了一次车祸之后,她以惊人的勇气和成熟的造诣再次登台,演出了芭蕾舞剧《达芙妮丝与克罗埃》,致使全场观众长时间起立欢呼。1975年,她43岁那年正式告别了舞台表演生涯。作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她最大的骄傲早已不再是自己当年作为明星舞者的鲜花和掌声,也不是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与文学荣誉骑士勋章,而是学生们从莫斯科、瓦尔纳、大阪捧回来的金牌,更有“法国舞蹈改革家”的称号。

1987年10月22日,在她的努力下,文化部投资修建的新校舍在巴黎近郊侬泰尔正式启用,结束了学生们无论严寒酷暑的奔波。而由克里斯蒂昂·德·波桑帕设计的这一学校本身,已成为法国文化建设中的一颗宝石——它与巴黎的郊区火车相连接,并坐落在幽静美丽的马尔罗公园之中:整个乳白色的建筑群中,无处不流动着当代美学的非对称特征和芭蕾的典型造型——阿拉贝斯克的韵律;门厅中非对称的螺旋式楼梯将各楼的半层连成一气,确保参观者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室内光线充足,与室外的乳白色基调浑然一体:正厅里、休息室里,陈设着许多舞蹈雕塑,教室里,走廊上,挂满了各国明星的肖像和剧照,整个学校可谓一座名副其实的芭蕾圣殿。

整个学校的建筑面积共9千平方米,分3幢相互连接却彼此分开的建筑,其中的术科教学楼5148平方米,包括225平方米的练功房10个,1个多功能的体操房,一个300座位、设备齐全的小剧场,1个录像图书馆,其中包括12个观摩间;学科教学楼1772平方米,包括12个文化课教室和若干办公室;宿舍楼2884平方米,包括50间从设计上足以保护学生隐私的寝室,每间寝室住2或3个学生,1个俯视公园美景的餐厅,以及一个图书馆。3幢建筑呈不规则的放射形,中心部位有一座玻璃大厅相连接,给人赏心悦目的舒适感觉。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每年招收8至11岁半的孩子,男孩子可延长到13岁,10岁以上的孩子需要从每年9月至翌年6月参加为期一年的课程,以便决定是否能正式入学。最终录取与否,主要取决于限定的名额和公平的比赛。对天赋超常和成绩突出的学生,一切均可破例,如现在的女台柱伊丽莎白·普拉特尔和伊莎贝尔·盖兰都是16岁时被录取的,而且参赛前还并非本校的学生,而是在其他舞校接受的严格训练,并且先后在入学比赛上获得一等奖,因此,她们一入学,便插班上了六年级。一旦被录取,学生的学习为免费,但食宿需自理,外省或外国的学生需要在巴黎城区找一位监护人。每年的招生名额中,可招收5%的外国优秀学生。

这所芭蕾舞校的学制为六年、男女分班上课。学习的难度循序渐进:新生主要集中精力形成规格的身体位置,女生到五年级时才上脚尖课,六年级时要求表演能够表演经典剧目中的变奏。自从该校迁入新校址以来,每天上午均用来接受普通中学的学科课程,最终需要拿到普通中学毕业的会考证书,或至少拿到普通中学毕业的文凭,才能有资格进入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作专业演员。下午是舞蹈专业的术科课程和相关课程,内容包括民间舞和性格舞、现代舞、爵士舞、哑剧、音乐和舞蹈史等等。每年年底,学生需要参加考试,以决定升级、留级或离校。高班学生需参加一次校内比赛,然后根据名额进入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作群舞演员,而未能录取者则持毕业文凭离校,但通常有了这张文凭,均能加入其他舞团。“芭蕾的摇篮”中这种对文化课的切实重视,尤其是把文化课安排在精力充沛的上午,保障了普通教育的不致落空,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真正的舞蹈传统之根是深深地扎在文化的沃土之中的,而不是仅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有限的肢体技术上。

自1977年,舞校开始实行“公开课日”,1988年以来则开始在加尼埃宫的老歌剧院大舞台上举行汇报演出,以便让大家能够了解舞校教学的进展情况。

img

法国现代芭蕾大师莫里斯·贝雅给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的学生们排练,摄影:[法]雅克·莫蒂。

高水平的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剧目使得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的师生们先后多次赴日本的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美国的纽约等东西方大都市公演。对此,《纽约时报》的首席舞评家安娜·吉赛尔科芙大加褒奖:“让我们直言不讳: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校本周末在美国的首演将作为纽约最难忘的文化事件青史留名。这些少年儿童的专业水准高得令人吃惊,却新鲜得让人着迷,证明了法国已将300年的古典训练传统发扬光大到了20世纪。”

在号称“芭蕾的奥林匹克”的保加利亚瓦尔纳国际芭蕾大赛上,该校的学生们自1976年到1992年,先后获得8块金牌和4块银牌,创造了世界各大舞蹈学校之冠,其中的帕特里克·迪篷(1976年金牌得主)、希尔维·吉扬(1983年金牌得主),毕业后不仅成为巴黎歌剧院的台柱演员,更成为享誉世界芭坛顶尖级称誉的青年表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