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溯源
中国的历史悠久,疆土辽阔,民族众多,或许是世界范围内最具连贯性和稳定性的国家。这或许是舞蹈,特别是古典舞蹈高度发达并丰富多彩的必要条件。
仅就目前已经找到且足以为凭的形象资料来看,确切的中国舞蹈历史至少可以回溯到近6000年前。1973年从中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挖掘出来的彩陶盆,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发现的所有舞蹈形象中年代最早的之一。经科学家们严格的碳素测定和树轮校正,这件珍贵文物的产生年代已经被确定为5,000至5,8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大致相当于炎黄二帝的时代,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形成的初期。它的重见天日,不仅结束了中国舞蹈史研究中原始部分长期以来缺少具体形象,只能靠神话传说去想像的可悲局面,不仅使中国舞蹈史有形象可查的年代在原有的殷商甲骨文象形文字(舞)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近千年,而且可于此前号称“世界之最”的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现在埃及卢克索附近露天岩画中的舞蹈形象并驾齐驱。

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舞蹈彩陶盆,由科学家确定为5,000至5,800年前的作品。
当我们凭借着自己的想像,来到这只彩陶盆中的“未名湖”畔,细细观赏并品味这三组五人联臂而舞的形象时,禁不住要叹为观止:早在近6000年前,中国人的想像力就已进入了这样优美和谐、如痴如醉的境界,人类的舞蹈就已达到了如此协调一致、高度发达的水平。
那天池般圣洁的“未名湖”是如此的波光粼粼,那天使样幽静的舞者们是那样的与世无争,再看舞者们随风飘荡的头饰和微微翘起的尾饰,以及位于两端的舞者们那富于动感的手臂,将感情的余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习惯于想入非非的舞蹈家看来,莫非正是古人对湖水的这般酷爱刺激出了5000多年后的古典芭蕾舞剧代表作《天鹅湖》?或许恰是人类对群体动作的这种冲动继续发扬,最终诱使“古典芭蕾之父”马里于斯·佩蒂帕(1818—1910年)将群舞固定为芭蕾舞剧中不可或缺的模式?或许就是他们对联臂而舞这种形式的崇拜,致使俄国的编导大师列夫·伊万诺夫(1834—1901年)创作出了那段脍炙人口的《四小天鹅舞》?
对敏感于各种穿戴饰品的服饰研究家和设计家来说,彩陶盆舞者们那简练的头饰和短小的尾饰分明可将有证可查的人类服装史再提前了许多个世纪。
而在热衷于苦苦求证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看来,那一泓湖水清晰地交代了我们祖先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来源,那联臂而舞则明确地证明了先人们为生存而形成的集体意识。
与其他各国的各个民族一样,中华民族最初也一定是能歌善舞的。这一点,我们不难从如今除汉族之外各少数民族舞蹈的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中想见。

或许是因为儒家的乐舞观过于强调舞蹈的教化功能,致使舞蹈丧失了自身的娱乐功能?或许是因为宋明理学过于规范了人们的言行,窒息了中国人的舞蹈天性?或许是因为整个东方演艺传统对综合性的重视在中国宋元之后勃然兴起,导致了中国舞蹈的萎缩和戏曲的形成?或许是因为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乐舞传统大多将跳舞看做是父系社会中满足男人声色享乐的“女乐”,使中国的舞蹈带上了深沉的女性色彩?或许是四方面的因素兼而有之?反正,如今的舞台上分明留下了这样的遗憾:中国汉族人的舞蹈本能普遍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人们以往普遍认为,汉族民间舞中,只剩下龙舞、狮舞、秧歌、腰鼓、灯舞、绸舞、剑舞、花灯、旱船、高跷、跑驴、竹马、花鼓灯、采茶灯、霸王鞭、太平鼓、假面舞、小车舞等为数不多的十几种传统形式了。但事实远非如此!据1964年的调查结果,汉族民间舞蹈流传下来的还有700种以上。另据1988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省卷提供的资料,仅是其一个省的汉族民间舞就多达69个,其中有许多舞种依然存活在乡村小镇的广场街巷,繁衍在平民百姓的自娱活动之中,但从未搬上过舞台,与都市观众见过面。说得再细一些,仅是汉族的《龙舞》这一个大的舞种,就包括了《龙灯》(又分火龙、彩龙)、《布龙》、《草龙》、《段龙》、《百叶龙》、《板凳龙》、《纸龙》、《香火龙》、《星子龙》、《鲤鱼龙》、《牛龙》、《罗汉龙》、《花篮龙》、《断头龙》等几十个小的品种。可见,即使受到种种外在原因的遏止,汉族人的舞蹈天性并未泯灭,只是在都市中相对萧条罢了。

与汉族人的舞蹈本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遏止不同,少数民族的人们由于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而一直保持了各自感官中的天真无邪和无拘无束的歌舞传统,被汉族人羡慕地赞叹为生活于“歌舞海洋”中的幸运儿。这些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满族的莽式、单鼓腰铃,朝鲜族的农乐舞、长鼓舞、扇舞、僧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多朗舞、盘子舞,藏族的果谐、堆谐、锅庄、谐、热巴卓、羌姆,彝族的打跳、丝弦舞、烟盒舞、阿细跳月,蒙族的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白族的绕山林,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纳西族的东巴舞,苗族的芦笙舞、鼓舞,壮族的师公舞,扁担舞、铜鼓舞,瑶族的长鼓舞、祭祀舞,土家族的摆手舞,俄罗斯族的踢踏舞,佤族的剽牛舞、木鼓舞,景颇族的木脑纵戈,黎族的舂米舞、打柴舞,台湾原住民的拉手舞、口弦舞、发舞等等,可谓举不胜举。
根据2001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30卷40册)所提供的资料与信息,统计出全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总量则多达2000余种,足以证明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而且是个舞蹈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