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洛夫芭蕾舞团

img基洛夫芭蕾舞团 img

基洛夫芭蕾舞团的起源可追溯到1738年,由法国芭蕾大师让-巴蒂斯特·朗代授命为沙皇宫廷仆人们的子弟所创建的圣彼得堡帝国芭蕾舞学校,甚至它的前身——由里纳尔蒂·佛萨诺为俄国贵族的女儿们建立的舞蹈学校。260多年来,该团不仅复排了法国“早期芭蕾”大师狄德罗.诺维尔的代表作,以及法国“浪漫芭蕾”大师圣-莱昂的代表作,首创了俄罗斯“古典芭蕾”这个芭蕾史上的鼎盛时期,而且还向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输送了许多卓越的人才。

基洛夫芭蕾舞团是基洛夫大剧院芭蕾舞团的简称,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还曾先后使用过帝国剧院芭蕾舞团(简称帝国芭蕾舞团)、圣彼得堡大剧院芭蕾舞团(简称圣彼得堡芭蕾舞团)、国立马林斯基大剧院芭蕾舞团(简称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国家模范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等四个不同的名称。与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纽约市芭蕾舞团、美国芭蕾舞剧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这四个“世界一流”的芭蕾舞团不同,基洛夫芭蕾舞团始终保持了由法国皇家舞蹈学院(即后世的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所创立的“学院派芭蕾”的纯正风格,其中包括对腿部、手臂、脖子和头部的协调使用,尤其对手臂线条美感的高度重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康斯坦丁·谢尔盖耶夫、伊戈尔·别尔斯基先后出任了该团的艺术指导,但由于当时处在冷战白热化的大气候之下,封闭的思维模式和单一的演出剧目,致使舞团人心涣散,保留剧目陈旧不堪,演出质量粗制滥造,原作规模随意更改,原有风格濒临失传的边缘,并造成了鲁道夫·努里耶夫、娜塔丽娅·玛卡洛娃、米哈伊·巴里什尼科夫这三位世界级芭蕾巨星滞留西方不归的恶果,因此受到文化部的严肃处理。1977年以来,该团由新一代编导家奥列格·维诺格拉多夫接管。

奥列格·维诺格拉多夫 1937年8月1日,出生于列宁格勒,1958年自列宁格勒舞蹈学校毕业后,入新西伯利亚芭蕾舞团作演员,但很快便开始为剧院的歌剧编舞,并在编导大师古雪夫的悉心教导下走上了编导之路:初而复排了《天鹅湖》一幕中的《华尔兹》和《七美人》中的第三场,继而创作了《灰姑娘》和《罗米欧与朱丽叶》两部大型舞剧,接着又编导了《阿塞尔》、《格里扬卡》、《二》、《关不住的女儿》、《宝塔王子》、《雅洛斯拉芙娜》等舞剧,成绩卓然,引人注目。1972年调回列宁格勒,出任小剧院芭蕾舞团的首席编导家。1977年再次升迁,出任基洛夫芭蕾舞团的团长,直至1998年退休。此后,他应邀出任韩国环球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开始复排基洛夫的经典芭蕾舞剧,在新的条件下,将俄罗斯古典芭蕾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作为编导家,他在任期间,新创作了《钦差大臣》、《圆山仙女》、《轻骑兵之歌》、《虎皮骑士》、《战舰波将金号》等大型舞剧,以及新版《彼得鲁什卡》、《巴伯的慢板》等中小型芭蕾,为前苏联及俄罗斯芭蕾输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作为一团之长,他更是功不可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完整地恢复和保持基洛夫芭蕾舞团这个“古典芭蕾博物馆”的纯洁性,以确保其在世界舞蹈圈的立身之本;二是对拥有200名舞者的过于庞大的队伍进行体制改革:常年无法登台的舞者退休,当红舞者实行流动的管理体制,允许甚至支持他们到海外去做签约明星,以便通过他们,及时带回欧美最新的舞蹈观念、方法和技术,并了解欧美的优秀新剧目;三是积极引进丹麦、美国、法国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作,有效地增强了舞团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