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


在20世纪世界舞蹈的版图上,莫斯科不愧是个芭蕾之都,这里不仅有雄踞“世界六大一流芭蕾舞团”行列的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而且还有莫斯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团、克里姆林宫芭蕾舞团、莫斯科城市芭蕾舞团等等。这些芭团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创始人却大多出自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因此,无论品位,还是水准,都属上乘。
这些芭团中,规模最大的当属莫斯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它的全称极长——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涅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通常也可简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芭蕾舞团。名称如此之长,是因为它是由三个团体合并而成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院组建于1918年底,而涅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则组建于1919年两家剧院于30年代末合并,除了将两位大师的名字并列之外,还在前面加上了莫斯科的地名,因为它是莫斯科的第二大歌剧院,即莫斯科市立歌剧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号称“世界戏剧三大体系之一”的创始人,其讲求真实体验及表现的现实主义戏剧观不仅影响了各国话剧的创作和表演,而且还为俄罗斯芭蕾舞剧的创作和表演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涅米罗维奇-丹钦科是俄罗斯重要的芭蕾改革家,曾努力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剧创作和表演方法吸收到芭蕾舞剧中来,以根除以往常常出现的无病呻吟之弊病。
莫斯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的前身是由原莫斯科大剧院芭蕾女明星维克多丽娜·克里格1929年在莫斯科创建的艺术芭蕾舞团;1933年,一群莫斯科卢纳查尔斯基(当时苏联的文化部长)国立戏剧艺术学院的芭蕾毕业生加盟后,大大充实了它的舞者队伍,并开始在莫斯科及全国频繁演出,影响甚广。1939年,因其创作和上演的大型芭蕾舞剧均严格遵循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现实主义的“体验-表现”原则,并深得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人的赞赏,而被吸收进了刚刚合并而成的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涅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并与下属的歌剧团并存,但知名度却远远超过后者。
在艺术总监克里格和芭团团长兼首席编导家弗拉基米尔·布尔梅斯特的领导下,芭团的全部舞剧均采纳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传授并倡导的现实主义的“戏剧真实”原则,因此富于极强的戏剧感染力,而编导力量则以布尔梅斯特为主,并吸收了多位同时代的新人。首部大型舞剧是1933年问世的《情敌》,即新编的《关不住的女儿》,随后的重要作品则有《吉普赛人》、《圣诞前夜》、《施特劳斯组曲》、《温莎的风流娘们》、《洛拉》、《天方夜谭》、《狂欢节》、《幸福海岸》、《艾丝美拉达》(即《巴黎圣母院》)、《天鹅湖》、《西班牙女儿》、《圣女贞德》、《海盗》、《化装舞会》、《展览会上的图画》、《孤独的白帆》、《热情奏鸣曲》等等,可为琳琅满目。
1971年,布尔梅斯特逝世后,芭团团长和首席编导家由阿列克谢·奇奇纳泽担任。1985年奇奇纳泽退休后,舞团由德米特里·勃良采夫接任团长和首席编导家至今。
弗拉基米尔·布尔梅斯特 1904年7月15日出生于维切布斯克,教育背景是莫斯科卢纳查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老师则是著名编导家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学生时代开始参加戏剧芭蕾舞团的演出,1930年加盟莫斯科艺术芭蕾舞团,并迅速成为该团名气最大的表演家和编导家;该团加盟音乐剧院时,他开始出任团长和芭蕾大师要职。作为表演家,他最擅长性格强悍的角色,而非王子型的角色;作为编导家,他在40年间先后创作了1部交响芭蕾和10部芭蕾舞剧,其中最具世界影响者当数1953年首演的《天鹅湖》,他在其中不仅采用了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本来顺序,而且在王子与白天鹅同魔鬼殊死搏斗的场面中,使用了铺天盖地的蓝色绸缎作为波涛汹涌的湖水,造成罕见的舞台奇观令人难忘,升华了善定胜恶的主题,因此,1956年在巴黎作西方首演时曾轰动一时,并于1960年应邀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复排上演,1992年拍摄了录像在世界各地发行,影响甚广。
德米特里·勃良采夫 1947年出生于列宁格勒,1966年自基洛夫芭蕾舞学校毕业后,加盟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团,1976年又毕业于国立戏剧学院(现俄罗斯戏剧艺术科学院)编舞系,翌年则加入基辅芭蕾舞团;1981年,他正式出任该团编导家,并成功编导了《轻骑兵民谣》和《神驼马》全剧,并于1985年调任莫斯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兼首席编导家,创作了一系列大型的芭蕾舞剧,如《乐观的悲剧》、《奥塞罗》、《驯悍记》、《海盗》,以及大量的短小作品,其中大多为叙事性作品,并常常取材于文学名著和《圣经》故事,也不乏融传统古典芭蕾技巧与俄罗斯民间舞风格于一体、动作性颇强的作品。他的作品生机盎然,动作性强,机智幽默,动人心弦,而即使在非叙事性的作品中,也会提供明朗的情绪、气氛和人际关系,以确保观众不会中断各自的审美过程。
1954年,莫斯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一行365人,曾来华公演了布尔梅斯特版本的《天鹅湖》,以及《巴黎圣母院》和《阿伊波利特医生》,给中国观众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尤其是《天鹅湖》结尾处那块蓝色巨幅绸缎掀起汹涌波涛的舞台效果,达到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高度统一。访华演出期间,布尔梅斯特作为功勋艺术家和该团的总导演,还带领其他几位著名芭蕾舞剧编导,分别就《怎样作一个舞剧导演》、《如何编写舞剧剧本》、《关于现实题材的芭蕾舞剧》、《芭蕾舞的训练》以及上述三部舞剧的创作经验等不同专题,同中国舞蹈界同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座谈,并为北京舞蹈学校的学生们排练了舞剧的片段,从而从多方面对中国芭蕾的健康发展和舞剧艺术的创作,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影响。1999年,该团再次来华,重演了代表作《天鹅湖》和《巴黎圣母院》,令中国观众重温了俄罗斯芭蕾经典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