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在台湾

img现代舞在台湾 img

1957年和1966年,蔡瑞月曾先后两次邀请美国现代舞蹈家艾里诺·金和旅美台湾现代舞蹈家黄忠良授课,为台湾现代舞的未来发展撒下了火种——游好彦、林怀民、崔蓉蓉、陈学同、麦美娟、雷大鹏、林丝缎、王森茂等新一代的舞者争先恐后地进入黄忠良的现代舞课堂,品尝现代舞的滋味,并随后奔赴海外深造。

1967年,保罗·泰勒舞蹈团赴台公演,为台湾舞者们打开了又一片现代舞的新天地。同年8月,旅美现代舞蹈家王仁璐返台,举办现代舞讲习班,首次正式引入已风行于世界各国的玛莎·格莱姆技术;翌年夏天,她于中山堂规模盛大地举办了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次风格较为纯粹的现代舞发表会,开启了年轻一代舞者们认识美国现代舞的大门。

1968年,游好彦最早出征,绕道西班牙,获得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文凭后飞往美国纽约,在“20世纪三大艺术巨匠之一”的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格莱姆当代舞校就读,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格莱姆舞团中的第一位中国舞者和助教,在辉煌的西方现代舞蹈史上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1982年,游好彦在留学海外14载之后回到了台湾,为宝岛舞蹈界输入了一股强劲的阳刚之风。

img

游好彦舞蹈团演出的舞剧《鱼玄机》,编导:游好彦。

与大多数台湾前辈舞者不同的是,林怀民1970年赴美时已从台湾政大新闻系毕业,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起初,他在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攻读,后转入衣阿华大学英文系创作班深造,197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是年,25岁的林怀民同样进入格莱姆舞校深造。一年后,他返回故土,立即创办了“云门舞集”(下简称“云门”)这个立志“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的中国现代舞团。10年的时间便使云门舞集作为现代台湾人的现代舞团蜚声海内外,更成为宝岛文化界的重要话题。林怀民和云门舞集以一系列舞蹈精品,激活了广大台湾民众对舞蹈的热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如《薪传》、《红楼梦》、《春之祭礼》、《梦土》、《我的乡愁,我的歌》、《九歌》、《流浪者之歌》、《水月》等等,并最终成为整个台湾在海内外的一面鲜艳夺目的文化旗帜,更成为台湾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img

云门舞集演出的舞剧《薪传》,编导:林怀民,摄影:刘振祥。

在长期、全面、系统地研究、实验和传播现代舞的理论与实践,融中西文化精华于一体,竭力创造出既有西方“新”舞蹈的科学方法,又有中国“古典”美学的恢弘气派方面,刘凤学的工作堪称楷模。她先后赴日、德、英三国系统学习现代舞的理论与创作,并于1987年以62岁的高龄获得英国哲学博士的学位,成为中国舞界历史上的第一位博士。作为编舞家,她40年来始终以高涨的热情、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方法,潜心编舞不辍,特别是自1976年创建了“新古典舞团”以来,已创作并演出了舞蹈作品120余部,其中包括复排的中国古代舞和新编的中国现代舞两大类,代表作包括《兰陵王》、《皇帝破阵乐》、《现代三部曲》、《布兰诗歌》、《沉默的杵音》、《曹丕与甄宓》等等,其中不少是大型舞剧。这些作品题材和体裁丰富多样,但其共同点则可概括为——充盈的动作张力、清晰的空间调度、复杂的时间维度、凝重的历史厚度、活跃的现代意念、浓郁的中国色彩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img

新占典舞团演出的舞剧:《沉默的杵音》,编导:刘凤学,摄影:李铭训。

继这三位现代舞开拓者之后崛起的新一代被称为“中生代”,而20至30岁的更年轻一代则继而被称为“新生代”了。这些中生代的舞者们多在80年代初赴美若干年,80年代后半期则陆续返台,开始闯荡和摸索各自的艺术道路。

与80年代整个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格局同步,他们的专业出身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少人曾是“云门”的资深舞者,在舞蹈观念、文化倾向、审美趣味、留学方向等许多方面均深受文人型舞者林怀民的影响,如王云幼、吴素君、叶台竹、郑淑姬、刘绍炉等等;更有一些自幼酷爱舞蹈,从英国文学和人类学等非舞蹈的学科大学毕业后方才赴美正式习舞,并在完成学业后返台开始专业舞蹈生涯的,如平珩、罗曼菲、陶馥兰等。他(她)们于80年代借助于腾飞的台湾经济,纷纷飞往美国,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和高度发达的舞蹈局面中,细心地体味西方的文化精神,系统地学习美国现代舞的创作观念和方法,并且攻读了硕士学位,因而可谓知识结构比较完整的“文舞双全”型人才。此外,还有林秀伟、陈伟诚这样一些优秀的舞蹈家,他们从“文大”(文化大学)和“云门”一头扎进现代舞的创作和表演,并至今充满了创作的灵感。

img

光环舞集演出的作品:《奥林匹克》,编导:刘绍炉,摄影:邓玉麟。

img

多面向舞蹈剧场与大自然共舞的体验,编导:陶馥兰,摄影:李铭训。

1993年问世的台北越界舞团,是台湾现代舞又一道生机勃发、亮丽耀眼的风景,其四位创始成员叶台竹、吴素君、郑淑姬和罗曼菲均为“云门”的资深且资优的舞者,人到中年却对现代舞欲罢不能,故而自组舞团,在教学之余继续编演不辍,让丰富的阅历融会深邃的思想,透过圆熟的肢体,发出更有力度的光彩。大家公推罗曼菲为团长,并特邀旅澳华人优秀舞蹈家张晓雄加盟,而作品则力求宁缺毋滥,其中尤以香港编导家黎海宁度身定做的《传说》、罗曼菲根据黑泽明电影改编的《蚀》,令人回味无穷。

1999年,“云门”这棵台湾现代舞的大树又发新枝——云门舞集2团以其青春的阵容、专业的水准、多样的风格、敬业的精神,通过不拘一格的演出和讲座,把现代舞容纳百川、推崇原创的观念、方法和技术,乃至整个舞蹈艺术的知识,一目了然地推介给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广大民众,为舞蹈艺术的大众化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美国的整个文化氛围早已属于“后现代舞”的风格,至少不是“古典现代舞”一统天下的局面了。因此,由青年舞蹈管理家平珩主持的皇冠小剧场在扶持台湾新人新作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刘绍炉、陶馥兰、古名伸等人的首次个人舞蹈展演都是在此举办的。与此同时,这里还在每年寒暑假举行舞蹈营,特邀海外名师前去教学,教学的内容则不仅包括各派的训练技术,而且还有舞蹈理论,使舞蹈专业的学生以及舞蹈界的专业人士不断得到最新的信息,久而久之,在整个舞蹈界积淀了更多职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台湾舞蹈的进一步多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台湾80年代崛起的中生代中,在“云门”之外成长起来的佼佼者也大有人在,如肖渥廷和肖静文姐妹。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完成学业之后继续留在海外,但不时返回故土或演出,或教学。将海外的最新信息、成果及时带回宝岛者,如林原上、余能盛、余金文、余承婕、王国权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