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英国是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但由于基督教和清教对舞蹈所持的否定态度,舞蹈这种最基础的人文教育和人体文化在20世纪前,大多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而20世纪以来,舞蹈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崛起和兴盛,特别是顺利进入普通教育系统,则同以芭蕾舞为代表的各种舞蹈考级课程在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中的广泛普及,同德国表现派舞蹈创始人鲁道夫·拉班动作理论的有效推广这两个方面直接相关。
仅以笔者个人买到的英国舞蹈教育史论方面的书籍为例,就有拉班奠基性的《现代教育舞蹈》、《舞台动作精通之道》,及其大批拉班传人的著作,如H.B.Redfern的《现代教育舞蹈概念》、Valerie Preston-Dunlop的《舞蹈教育手册》、《动作与舞蹈教育:中小学教师指南》、Jacqueline M.Smith Autard的《舞蹈艺术教育30年发展史》等等,而属于实用性的训练套路、教学法、编舞法方面的书籍则还有许多。这些书籍保证了整个英国舞蹈的教育从一开始,便建立在一个比较科学、健全、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基础之上,因此,随后的健康稳步发展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英国舞蹈训练方面的重要机构,可大致分为两大阵营,一是舞蹈教育与训练委员会(简称CDET)属下的5个机构——皇家舞蹈教师学会、皇家舞蹈学院以及切凯蒂学会、英国芭蕾组织和“英国剧场舞蹈协会”;为了协调这些机构的训练工作,尤其是确保整个英国舞蹈训练的高水准,以及不同教师和机构间的公平竞争,1984年还在该委员会属下专门成立了一个“联席考试委员会”(简称JEB)。但就国内外的影响而言,五个机构中仍数两个冠有“皇家”头衔的更为普及。此外,“皇家芭蕾舞学校”对于英国的专业芭蕾舞团来说,则一直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二是以伦敦当代舞蹈学校、拉班动作与舞蹈中心为核心的当代舞的训练基地。正是这些风格不同的舞蹈训练机构,共同构筑起了英国舞蹈的坚实骨架。
皇家舞蹈教师学会(简称ISTD),1904年创建于伦敦,目的是在整个英国推广舞厅舞和其他种类的舞蹈,是同类舞蹈组织中规模最大者。它开设各类考试课程,并颁发相应级别的证书,获证书者可根据自己所通过的级别,在姓名后面使用A(Associate,院士)、M(Member,中级院士),或者F(Fellow,高级院士)ISTD的头衔,以证明自己所掌握的程度及水准。1924年,皇家舞蹈教师学会吸收了切凯蒂学会,1951年又吸收了希腊舞蹈协会。
1976年,香港舞蹈家陈宝珠从皇家舞蹈教师学会考取西方民族舞文凭,并回港开设舞校,教授分级考试课程,至今已有300余人先后获得院士头衔。
皇家舞蹈学院(简称RAD),1920年12月31日由英籍丹麦舞蹈家阿德利纳·格内、英籍俄国舞蹈家塔玛拉·卡尔萨文娜、英国舞蹈家菲利斯·比德尔斯、英籍西班牙舞蹈家爱德华·埃斯皮诺萨和英国舞蹈出版家菲利普·里查德森5位联袂创建于伦敦,原名“英国歌剧舞蹈协会”,因1936年得到皇室诏书而易为现名。格内出任首任院长,1954年由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巨星玛戈·芳婷接任院长,1991年芳婷过世后则由皇家芭团的前明星安托瓦妮特·西布利接任。1924—1968年出任总监者是凯思琳·戈登,艾弗·盖斯特1969年出任主席,约翰·费尔德1976年出任艺术总监,1976—1979年出任总监,艾伦·胡珀1979—1982年继任艺术总监,随后出任总监,直至1983年由朱丽娅·法朗接任总监,皇家芭团前明星戴维·沃尔出任副总监。学校总部设在伦敦的巴特西广场。
该院的宗旨是在英国各地乃至整个英联邦国家推广艺术舞蹈事业,尤其是古典学院派舞蹈,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准,而实际上的影响已远远超过预定的范围。这里每年均举办舞者和教师的各类考试、各种专题的讲座、示范表演、资格考试,学舞者范围非常广泛,从少年儿童的业余课程到专业舞蹈表演的最高奖“独舞奖章”。1947年开始创办教师训练课程,并举办相关研讨会;获得教师文凭者可在各自的名字后面加用“L(Licentiate)RAD”(皇家舞蹈学院院士)头衔。学院可为成绩优异者提供奖学金。1931年设立“阿德利纳·格内金奖”争夺赛,这是英国皇家舞蹈学院授予舞者的最高奖项,香港舞蹈家张天爱1974年夺得银奖,露云娜1978年夺取金奖,伍宇烈1982年则再次荣获金奖,为香港舞蹈界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学院1954年设立“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加冕奖”,以鼓励为英国芭蕾作出卓越贡献者,获奖者先后为妮奈特·德·瓦卢娃、塔玛拉·卡尔萨文娜、玛丽·兰伯特、安东·都林、菲利斯·比德尔斯、罗伯特·赫尔普曼、厄休拉·莫尔顿、西里尔·博蒙特、斯坦尼斯拉斯·依齐科夫斯基、约翰·吉尔品、佩吉·范·普拉、凯思琳·戈登、路易丝·布朗、露丝·弗伦奇、阿诺德·哈斯克尔等等。
1993年,皇家舞蹈学院同德勒姆大学合作办学,1994年开始授予“芭蕾艺术与教学”专业的荣誉学士学位,为英国芭蕾进入高等教育打开了大门。1997年,它又同贝尼什舞谱学院合并,并允许后者为舞谱员和教师开设范围广阔的课程,更好地为舞蹈事业的发展服务。
皇家芭蕾舞学校 1931年由英国芭蕾创始人妮奈特·德·瓦卢娃创办,原名“赛德勒斯·威尔斯舞校”,以及1926年开张的伦敦舞蹈艺术学院。舞校1947年任命芭蕾史学家阿诺德·哈斯克尔为校长,并搬迁到男爵宫之后,得到极大扩展,包括增加了完整的文化课程教育。此后的继任者分别是:麦克尔·伍德(1966—1978年)、詹姆斯·莫纳汉(1978—1983年)、默尔·帕克(1983— );1968年还任命了芭芭拉·富斯特为芭蕾教学部主任。高中部还开设有教师训练课程,主任是瓦莱里·亚当斯。
1955年在里士满公园的“白屋”设立了舞校的初中部,这是个寄宿制的日间学校,11—16岁的男女生在此接受普通中学的初中教育和芭蕾专业的严格训练,而设在塔尔嘎斯路下端的高中部则接受16岁以上的男女生,并为他们开设全部的芭蕾课程和高中文化课。
舞校定期举行演出,而高年级的学生则经常有机会参加皇家芭蕾舞团的公演,从中得到宝贵的舞台经验。皇家芭蕾舞团和皇家伯明翰芭蕾舞团的舞者们清一色出自这个英国乃至世界芭蕾明星的摇篮。
伦敦当代舞蹈学校 1966年创办于伦敦,就风格而言,是玛莎·格莱姆技术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惟一正宗传播站。
1954年,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格莱姆舞蹈团首次登陆,引起的强烈反响为60年代美国现代舞大规模进军英伦,拉开了辉煌的序幕——默斯·堪宁汉、艾尔文·艾利、保罗·泰勒三位新一代巨头在十年后率领各自的舞团接踵而至,伊冯娜·莱纳这位后现代舞的代表人物翌年造访,事隔两年,年轻的才女特怀拉·萨普也前去亮相。所有这些美国现代舞的猛烈冲击,融入德国现代舞30年代的根基,便为一批英国土生土长、最初只是半专业的当代舞团之破土而出作好了准备。
出于对格莱姆十年前访英演出的敬畏之情,英国餐馆业主罗宾·霍华德1964年率先组织了格莱姆技术的教学活动,以满足那些英国年轻舞者们求新求异的迫切需要。此后,他又毅然动用了在自己画廊出售美术品积累的资金,创办了伦敦当代舞蹈学校,翌年,他又说服了格莱姆本人及其男弟子罗伯特·科汉前去挂帅,一面出任舞校的校长,一面用首批毕业生组建了伦敦当代舞蹈剧院。
学校和剧院的所在地The Place(艺术家之家)现拥有10个练功房、一座有250个座位的小剧场、多间琴房、一个视听制作室、一个健美房、一个收藏广泛的舞蹈图书馆和许多办公室,一直成为英国当代舞训练、教育和表演的重要基地。
30多年来,英国当代舞的编导、舞者、教师,如里查德·奥尔斯顿、席丰·戴维斯、罗伯特·诺斯,大都初而毕业于该校,继而在该剧院担任舞者和编导,终而在成熟之后另立山门,创建了各自的当代舞蹈团。追根寻源,伦敦当代舞蹈学校作为这一切的源头,对整个英国当代舞的崛起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多年来,该校还接受大量海外留学生,从而对国际舞坛也发挥日益深远的影响。
90年代中期以来,该校又有了新的进展——从原来单纯的当代舞训练基地,发展到舞蹈高等教育的重镇;到目前为止,它可颁发从(荣誉)文学学士、硕士,到哲学硕士、博士等全系列的舞蹈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