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芭蕾舞团

皇家芭蕾舞团

妮奈特··瓦卢娃 1898年6月6日生于爱尔兰的威克洛县,自幼在家乡学舞,后前往伦敦在西班牙裔名师爱德华·埃斯皮诺萨、意大利名师恩里科·切凯蒂门下深造,1923年进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作了三年舞者,随后便独立出来,创办了一所舞蹈学校。

1926年,28岁的瓦卢娃立志为英国创建一个自己的芭蕾舞团。她这个颇有远见的计划得到了老维克剧院的老板丽莲·贝丽丝的大力支持,而允许这个新生芭团在此立足的前提条件是,它必须为老维克剧院的所有话剧和歌剧演出提供全部的插舞和伴舞。

当时,贝丽丝恰好已通过低票价的手段,成功地为话剧和歌剧在英国找到了大批的观众,从而为建立英国自己的话剧和歌剧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瓦卢娃在此刻提出创建一个英国芭团的理想,可谓水到渠成。1931年,贝丽丝在新建赛德勒斯·威尔斯剧院时,继续给予瓦卢娃以巨大的支持——使瓦卢娃的芭蕾舞校和芭蕾舞团同时在这座剧院安营扎寨。作为最好的回报,瓦卢娃不仅负责编排老维克和赛德勒斯·威尔斯这两座剧院的所有开场舞蹈,并用这两个剧院的名字组合起来,为自己的舞团命名——维克·威尔斯芭蕾舞团。

1931年5月5日晚在老维克剧院,维克·威尔斯芭蕾舞团举行了建团首演,由安东·多林担任客席男台柱领衔出演。建团初期,舞团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瓦卢娃在组织工作上的决心和在艺术上的精明,以及女台柱阿丽西娅·马尔科娃的魅力。1935年,当马尔科娃同多林一道另立山门时,观众则开始将视点转移到了26岁的罗伯特·赫尔普曼和16岁的玛戈·芳婷身上。

还是在1935年,原为兰伯特舞团台柱的弗雷德里克·阿希顿出任了该团的专职编导,而他的《仙女之吻》、《溜冰者》、《婚礼花束》,以及瓦卢娃的《闹鬼的舞厅》、《浪子的进步》、《将死》等中小型作品,成为该团的立足之本。用这种贴近时代,且花钱较少的中小型作品打头炮,随后再循序渐进地引进或重编《葛蓓丽娅》、《吉赛尔》、《胡桃夹子》、《天鹅湖》、《睡美人》等大型经典舞剧作品,这是瓦卢娃的重要建团策略之一,也是一个白手起家的芭蕾舞团最终走向古典辉煌的根本保障。

维克·威尔斯芭蕾舞团即使在法西斯狂轰滥炸,男演员全部从军,只剩下女演员的艰苦条件下,也从未停止过芭蕾的演出。而没有乐队作现场伴奏,她们便合着留声机,在炮火声中照旧翩跹起舞,其作用远远超出了赏心悦目的范畴——优美的芭蕾艺术成为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最佳手段,并为舞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1946年,舞团迁往位于考文特花园的皇家歌剧院。

1956年,它被授予“皇家芭蕾舞团”的桂冠。此后,尽管保留剧目中也吸收了俄国编导大师莱奥尼德·马辛的《时钟交响曲》、《古怪商店》,俄国编导大师乔治·巴兰钦的《帝国芭蕾》、《小夜曲》、《阿波罗》,英国编导大师安东尼·图德的《影子戏》和《游侠骑士》,澳大利亚大师罗伯特·赫尔普曼的《哈姆雷特》等等,但瓦卢娃始终坚持以英国编舞家的新作和传统的经典舞剧为主这个方针。

瓦卢娃2001年3月8日逝世于伦敦,享年103岁。

弗雷德里克·阿希顿 1963年瓦卢娃65岁时退休,由弗雷德里克·阿希顿接替她掌握皇家芭团团长的大印。阿希顿不仅复排了俄国编导大师布朗尼斯拉瓦·尼金斯卡的代表作《母鹿》和《婚礼》,而且为皇家芭蕾舞团新编了一大批精品剧目,使其从此跃入了“世界一流”行列。阿希顿历年来为该团编导的剧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轻松愉快的《溜冰者》,纯舞风格的《交响变奏曲》,大型舞剧《灰姑娘》、《希尔维娅》和《关不住的女儿》,情深意切的《鸽子情缘》,专为芳婷量体裁衣的《茶花女》,诗情画意的《梦幻》,展示舞者肢体线条的《玲珑剔透》,交响编舞法的《小交响曲》,热烈火暴的《爵士日历》和《谜语变奏曲》,情舞交融的《乡村一月》和《狂想曲》等等。阿希顿的另外一大贡献是,用自己的编舞成功地托举起英国芭蕾的一代天骄——玛戈·芳婷。

阿希顿1904年9月17日出生于拉美国家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一个英国家庭,步入芭蕾生涯的原因全在于亲睹了俄罗斯芭蕾巨星安娜·巴甫洛娃美妙绝伦的表演,以及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融古典美感和现代精神于一体的演出。20岁那年,他才开始学舞,老师则是佳吉列夫芭团的名师利奥尼德·马辛和玛丽·兰伯特。实际上,正是兰伯特的慧眼和栽培,才有了他后来的一切辉煌。1988年8月18日,他逝世于英国的萨尔福克,享年84岁。

img

弗雷德里克·阿希顿重编的早期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演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摄影:[英]麦克·戴维斯。

肯尼斯·麦克米伦 1970年,66岁的阿希顿退休,原驻团编导家肯尼斯·麦克米伦继位7年,不仅根据自己的嗜好和专长,为舞团增添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睡美人》、《曼侬》、《梅雅灵》等一批精美绝伦的大型芭蕾舞剧(其中不少双人舞达到了令人心醉神迷的境界),而且在出任团长的期间和前后,还创作了《春之祭》、《大地之歌》、《协奏曲》、《阿纳斯塔西》、《格洛丽娅》、《依莎多拉》等常演不衰的中小型节目。与此同时,他还引进了巴兰钦的《四种气质》、《竞赛》和《浪子》,美国编舞大师杰罗姆·罗宾斯的《集会上的舞蹈》和《牧神的午后》,格兰·泰特利的《菲尔德音型》和《迷宫》,荷兰编导大师汉斯·范·马南的《大赋格曲》和《舒曼作品四首》等新编的芭蕾经典。麦克米伦的风格属于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某种合一,因此为皇家芭蕾舞团注入了新的内涵,被舞评家誉为“激情诗人”,而芭蕾史学家则认为,他“发展了学院派芭蕾”。

img

肯尼斯·麦克米伦编导的现代芭蕾舞剧《曼侬》,主演:[前苏联]娜塔丽娅·玛卡洛娃/[英]安东尼·道尔,摄影:[英]麦克·汉弗莱。

麦克米伦1929年出生于英国的邓费尔姆林,早年入赛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校学舞,1946年开始先后入赛德勒斯·威尔斯剧院芭蕾舞团和赛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团作演员,后为两个舞团编舞,直到1965年出任皇家芭蕾舞团的专职编导家;翌年,他曾出任德国柏林歌剧院芭蕾舞团团长4年。1992年10月29日,麦克米伦逝世于伦敦。

诺曼·莫里斯 1931年生人的诺曼·莫里斯在舞团领衔男主演,曾坐过九年的头把交椅,其贡献是通过削减客席明星的数量,邀请里查德·奥尔斯顿等本国当代舞编导新秀委约创作等方式,极大地鼓舞了舞团的士气。

安东尼·道尔 身为芭蕾大明星的安东尼·道尔1943年2月16日出生于伦敦,在皇家舞蹈学校学习时便显示了出众的才华,毕业后先后加入考文特歌剧院芭蕾舞团和皇家芭蕾舞团,逐步成长为英国首批王子型的芭蕾男明星。走马上任皇家芭团后,他明确提出的政策是要竭力恢复大型经典舞剧的元气。他的《天鹅湖》恢复的是1895年的俄国原版,此后又复排了英国编导家彼得·达雷尔版本的《吉赛尔》和《胡桃夹子》。1988年,他说服阿希顿复排了1958年首演的大型舞剧《水中仙女》全本,并推出了麦克米伦的《宝塔王子》。1990年,该团的驻团编导家戴维·宾特利创作了一出新编芭蕾舞剧《企鹅茶居》。

1983年5月至6月间,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首次来华,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公演了其最拿手的大型古典芭蕾舞剧《睡美人》和一台“三合一”的精品小节目——阿希顿的《溜冰者》、《乡村一月》,以及麦克米伦的《协奏曲》,受到中国舞蹈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赞美。而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广大百姓的收入尽管低下,但购票仍十分踊跃,有时,多达2000余人排队。

1988年3月底至4月初,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旅行舞团——赛德勒斯·威尔斯皇家芭蕾舞团(现迁移到伯明翰,并易名为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来京,按照“一大一小”的模式,公演了阿希顿的大型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和由麦克米伦、瓦卢娃和宾特利作品组成的三合一精品晚会,再次赢得中国观众的热情赞扬。

1998年是创始人妮奈特·德·瓦卢娃的百年寿辰,为此,6月6日,该团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演出,这台“三合一”晚会包括了瓦卢娃本人的代表作《浪子的进步》、阿希顿的《生日庆典》和英国当红编导家阿希利·佩吉的一出新作。此外,该团在春夏的演出季中,还演出了《舞姬》、《天鹅湖》、《曼侬》、《睡美人》等大型舞剧,以及另外一台“三合一”,内容包括麦克米伦的《协奏曲》、《双人舞集锦》(分别选自《唐·吉诃德》、《皇家芭蕾》、《塔里斯曼》)和努里耶夫版本的《雷蒙达》第三幕。

1999年春,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在阔别16载后再次来华公演,一口气演出了六场《罗米欧与朱丽叶》和两场精品晚会,从而把1995年由中演文化娱乐公司掀起的至今方兴未艾的“芭蕾热”,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也犹如为正在健康而有序地发展的中国芭蕾市场注射了一支高效的能量合剂。舞者阵容中,法国客席巨星西尔维·吉扬、俄国客席巨星伊戈尔·泽伦斯基,英国明星达尔西·布塞尔、乔纳森·科普、布鲁斯·桑瑟姆,日本明星吉田都,古巴明星卡洛斯·阿科斯塔,中国明星刘世宁,均有精彩的表现;其中,吉扬超凡脱俗的身体条件和鬼使神差的腿部控制令中国观众为之倾倒,而刘世宁年轻气盛的舞台风度和技艺俱佳的现场发挥则使中国观众看到了中国芭蕾的希望。

道尔在任期16年后,于2000年底按期退休,皇家芭蕾舞团现由澳大利亚芭蕾舞蹈家罗斯·斯特雷顿接任艺术总监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