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非主流的先驱不可小视

img三大非主流的先驱不可小视 img

与美国现代舞第二代传人共时的还有另外三大人物必须给予重视;海伦·塔米丽丝(1905—1966年)、莱斯特·霍顿(1906—1953年)这两股独立于丹妮丝-肖恩主流血统之外的支流,以及德国流派现代舞在美国的传播者汉娅·霍尔姆(1893—1992年)。他们曾与格莱姆、韩芙丽和韦德曼一道,并列为美国现代舞于30至40年代的“六大巨头”。

海伦·塔米丽丝 1905年4月24日出生于纽约市,1966年8月4日则逝世于此。犹太民族的聪颖机敏和邓肯或丹妮丝般的美丽动人为她日后的出人头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古典芭蕾出身却一跃成了现代舞代表人物的奇特历程,则为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一切,便使得这位才貌双全的女性舞蹈家在强大的“丹妮丝-肖恩”弟子们形成的主流面前足以独树一帜。

她的三部最佳保留剧目是《还得多久,弟兄们》、《前进》和《自由之歌》,而前者则首次为现代舞的群舞作品赢得了颇具权威性的美国《舞蹈杂志》大奖;《城北中央公园》使她终于进入了迟到的黄金时代,而寰球国际公司为其摄制的电影,更将她善于将严肃舞蹈和流行舞蹈水乳交融的独创才能传遍了世界。这一年恰好是她的不惑之年。

1946年首演于百老汇著名剧院齐格菲尔德剧院的又一部歌舞剧《水上舞台》,标志着她的编舞生涯开始走向鼎盛时期。塔米丽丝因创作《水上舞台》和另一部百老汇歌舞剧《安妮,拿起你的枪》,被《剧艺报》推举为1945至1946年演出季的最佳舞蹈导演之一。1949年,由她导演的又一部歌舞剧《一触即发》一举夺得大名鼎鼎的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

从阳春白雪的现代舞领域冲进下里巴人的百老汇歌舞剧圈,使原来的以演唱为主的音乐剧变成了歌舞并重的歌舞剧,这是她和其他几位现代舞蹈家的又一重大贡献。

莱斯特·霍顿 1906年1月23日生于印第安纳波利斯,1953年11月2日逝世于洛杉矶。作为典型的美国人,霍顿身上流动着极其复杂的血脉——既有英格兰、苏格兰和日尔曼这三种欧洲白人的基因,更有阿尔衮琴等两种北美印第安人的血统。他的高曾祖母中,有一位就是纯粹的印第安人。

中学时代,他才开始学舞,然后走进专业舞者的生涯,但很快对意大利芭蕾那种阳春白雪式的形式主义感到厌烦,后来又对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那种并不彻底的改良主义感到失望。迷惘中,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开始与印第安人同吃同住同歌同舞,潜心调查并体验他们的民俗风情,以此为基础重新创作舞蹈和服装,走出了现代舞创作的一条新路,代表作有《斑斓的沙漠》、《编年史》、《春之祭》、《莎乐美》等等。1934年,他终于创建了莱斯特·霍顿舞蹈团。史家认为,就创作的风格而言,他从此逐渐地脱离了早期那种仅靠场面的辉煌取胜的“非舞蹈”路子,而开始进入了“现代”的、更多以舞蹈为本的崭新阶段。

img

莱斯特·霍顿在击鼓教学,图片:[美]乔伊丝·特里丝勒。

汉娅·霍尔姆 1893年3月3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沃尔姆斯,1992年11月3日逝世于纽约市。从霍奇音乐学院和达尔克罗兹学院毕业后,她有幸进入玛丽·魏格曼舞蹈总校,随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师,并在该舞团作演员,参加了魏格曼作品《节日》和《墓碑》的首演。1931年,她被派往纽约,主持魏格曼美国分校的工作,1936年迫于战争,不得不将魏格曼分校易名为霍尔姆舞蹈工作室。这个舞蹈工作室到1967年关闭之前,一直是美国现代舞教育和创作活动的先锋力量,培养出了埃尔文·尼古莱(1912—1993年)等一批大名鼎鼎的现代舞编导家。1937年,她创作并演出了《趋势》、《大都会的一天》和《悲剧性的出走》等一批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的代表作。

1941年她在科罗拉多州的西部创办了自己的舞蹈中心,每年夏季亲临执教。此外,她还曾以歌舞剧的编导家而闻名,代表作有《凯特,吻我》、《窈窕淑女》和《小商贩》。她的成就主要是对拉班人体动律学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应用和发展,从而成功地将德国现代舞对人体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系统地输入了美国现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