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芭蕾舞团

img法兰克福芭蕾舞团 img

法兰克福芭蕾舞团走红国际,成为当代芭蕾舞坛上的顶尖级舞团,并使德国芭蕾继“斯图加特芭蕾奇迹”之后,再次占领世界芭坛顶峰,令世人肃然起敬,这得归功于美国舞蹈家威廉·福赛斯15年来的巨大贡献。

威廉·福赛斯 1949年12月30日出生于纽约,起步学舞于乔弗雷芭蕾舞学校,1973年入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作演员,其间在“诺维尔学会”工作坊上崭露头角,当即得到克兰科的高度赞赏和第一批编舞委约,由此开始以编导新锐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为了得到更加充分的施展天地,他于1980年走出斯图加特芭团,作为自由身闯荡四年,如愿以偿地更加成熟起来。1984年,他接任了法兰克福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的职位,五年后又兼任了该团的经理,从而使行政能够更好地为艺术服务,最终促使法兰克福芭蕾舞团同荷兰舞蹈剧场一道,一跃成为“当代芭蕾”的两大旗舰舞团。

福赛斯的代表作中流传最广的有激情火暴的爵士芭蕾《爱之歌》、动作幅度超极限的重金属芭蕾《多少悬在半空中》、舞者上下场变化莫测的《舞步作文》、火辣坚挺的交响芭蕾《赫尔曼·施梅尔曼》等等。他的作品以个人的“鬼才”灵气与时代的鲜明节奏各式碰撞出的火花为灵感,融古典芭蕾的线条美感、新古典芭蕾的放射力度、现代舞的时空调度、后现代舞的实验概念、爵士舞的顿挫扭摆、流行歌舞的火暴热烈、舞台明暗的强烈对比、戏剧张力的完美理解于一体,因此,每每赢得各阶层和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青睐。到目前为止,福赛斯的作品已遍布世界各大芭蕾舞团,而法兰克福芭蕾舞团则随着福赛斯的名字一道蜚声于世界芭坛的顶峰。

《爱之歌》 福赛斯的这部作品由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委约创作,1979年5月首演于慕尼黑,服装由福赛斯设计,音乐则选自阿雷萨·弗兰克林和迪奥纳这两位美国流行音乐作曲家写的20首情歌。舞蹈以芭蕾的腰腿控制和跳转技术为基础,以爵士的火暴热烈和煽情功能为手段,以情歌的情真意切和高潮迭起来推波助澜,不仅给观众的听觉和视觉提供了最大的满足,而且将其感官刺激和心理能量都推到了最高潮,达到了一触即发的火候,使任何人都无法正襟危坐。首演20年来,这部爵士芭蕾作品深受各国青年观众喜爱,并因此成为美国乔弗雷芭蕾舞团等许多著名舞团同年轻观众达成沟通的重要渠道。

《多少悬在半空中》 这部作品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委约创作,堪称福赛斯继《爱之歌》后的又一部力作,1987年5月30日首演于巴黎歌剧院,后由澳大利亚等芭蕾舞团上演。同《爱之歌》一样,服装由福赛斯本人设计,而音乐则是汤姆·威廉斯的作品。它标志着福赛斯在动作设计和时空把握等诸方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img

《多少悬在半空中》,舞者:[澳]妮科尔·罗兹/史蒂芬·西斯科特,编导:[美]威廉·福赛斯,摄影:[澳]布兰科·盖卡。

与古典芭蕾相比较,《多少悬在半空中》表现出如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受现代舞动作的科学原理的积极影响,舞者们的动觉中心从主要发挥移动重心作用的下肢上升到生命源泉的所在地——包含着心脏的躯干,表现出身心合一的大趋势,结果使强壮有力的腿脚,变化多端的手臂,随机应变的头颈,经过灵活机动的发光体——包括肩、胸、腹、腰、胯在内的躯干的巧妙连接和协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完全看不到古典芭蕾对身心设置的种种清规戒律的限制;

二、一反古典芭蕾轻盈向上的用力方式,而采用了凝重下沉的用力方式去支配舞者使当代芭蕾不再隶属于青烟缭绕的冥冥彼岸,而是属于朝气蓬勃的芸芸众生,属于意气风发的当代民众;

三、在肢体美学的重建中,通过将古典芭蕾程式化语汇向生活,向自然拉近的方式,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古典芭蕾优雅却单一的修长之美,并通过无限延长、扭曲变形和意外折断等方式以及其间的强烈对比,创造出大量来自古典芭蕾,却超越古典芭蕾的动作语汇,扩大了古典芭蕾语汇,增强了芭蕾舞者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