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舞蹈的民族传统
芭蕾是法国的国舞,法语至今仍是国际芭蕾圈的世界语。它虽发端于意大利宫廷,却成熟于法国宫廷,一问世便嘴里含着把银匙子,不是男权社会中女人为男人提供声色享乐的工具,而是皇亲国戚、满朝文武在宫廷内自娱自乐的贵族艺术,法王路易十四甚至还因在芭蕾舞剧《今夜皇家芭蕾》中亲自扮演了同名角色而留下“太阳王”的美名。
不过,最具文化意义的还是,出于个人以及整个法兰西民族对舞蹈的偏爱,路易十四23岁独自当政的头一年,即1661年,率先将舞蹈这位沦落多年的“一切艺术和语言之母”,毕恭毕敬地请回到了整个文化建设的头把交椅之上——在10年之内一口气创建的五大皇家学院中,“皇家舞蹈学院”首屈一指,不仅成为西方文化史上第一所正规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而且从此生发出西方芭蕾并传延至今;那“轻盈飘逸”的美学理想和“开绷直立”的动作规格,也为随后设立的文学院、科学院、歌剧院和建筑学院四大皇家学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经验。“皇家歌剧院”1671年易名为“皇家音乐学院”,同时与“皇家舞蹈学院”合并,并于1713年下设了一所“皇家舞蹈学校”;1871年,它则易名为沿用至今的“巴黎国家歌剧院”,但人们仍习惯使用比较简单明了的“巴黎歌剧院”的称谓。

法王路易十四扮演的“太阳王”,图片:纽约公共图书馆。
300多年过去了。然而,无论光阴如何流变,法兰西民族对舞蹈乃至整个艺术的情有独钟可谓始终如一,因此,其历届政府对艺术的资金投入与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是最多的,并因此被西方国家舞蹈界誉为“舞蹈的仙女教母”。于是乎,法兰西学派这样一个“西方芭蕾的摇篮”才可能以足够的“精、气、神”,来接受新时代的挑战;法国乃至世界各国的观众面前,才能翩跹舞来这样一个既古色古香,又年轻气盛的芭蕾舞团,世界各地的大舞台上,才能川流不息地活跃着这样一大批肢体完美、技艺娴熟、修养完备和阵容强大的舞蹈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