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在台湾

img芭蕾在台湾 img

许清诰和康嘉福二人是台湾最早的芭蕾舞蹈家,他们都是当时日本职业芭蕾舞团的主要演员。有趣而且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男性。在那个时期,还有不少人活跃在台湾各地,如彰化的辜雅琴,台南的黄秀峰,台中的张雅玲,等等。

光复后,蔡瑞月返台首次公演中所跳的《白鸟》,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台湾舞者在台湾岛上最早跳的芭蕾。而在各个舞蹈社的基本功训练中,芭蕾占领着主导地位。因此,芭蕾用品的行业也应运而生,从足尖鞋到芭蕾裙,都一一由日本进口改为台湾生产。

这些早期的舞蹈社中,数黄秀峰的舞蹈研究所为专攻芭蕾的。而到了1956年前后,在日本积累了大量表演和教学经验的许清诰和康嘉福陆续返台,前者成为台湾第一个用芭蕾的法文术语上课的老师,而后者则带来了完整的芭蕾舞剧创作方法,比如结构的概念、慢板与快板、双人舞的A B A模式等等。康嘉福随后还与传人蔡雪惠合作演出了《葛蓓丽娅》全剧。

台湾的第二代芭蕾舞蹈家同第一代人相同,都与日本芭蕾舞蹈界保持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如姚明丽、蔡雪惠、苏淑惠等人。但台湾的生态不同于日本,对西洋文化的接受障碍要远远大于日本,加上没有职业舞团提供就业机会,更有,家长们心目中不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儒家思想作怪,因此,学习芭蕾充其量只是作为一种洋化教育的熏陶和点缀罢了。因此,直到70年代末之前,台湾本土的芭蕾演出大多维持在舞蹈社的业余水准之上,而观众则习惯于欣赏西方芭蕾舞团的演出。

这种状况直到1979年方才有所改观。芭蕾舞蹈家姚明丽应远东音乐社之邀,组织舞团首次推出了技术难度相当大的浪漫芭蕾舞剧悲剧代表作《吉赛尔》,反应强烈。同年,台北市政府举办音乐季,她又推出了古典芭蕾舞剧的扛鼎之作《天鹅湖》,聘请吴素芬担任女主角,再度掀起古典芭蕾热,带动了华冈舞蹈团、台北艺苑芭蕾舞团的相继成立,以及《火鸟》、《仙女》、《海盗》、《睡美人》等芭蕾舞剧的上演。

为了提高台湾的芭蕾水准,从教学入手成为强有力的举措。自80年代后期以来,各大专院校舞蹈科系、舞蹈班和舞蹈学校或独资,或合资,纷纷从海外(如荷兰的李昂·康宁、美国的霍华德·拉克)和内地(大多绕道香港,如石圣芳、张大勇等),请来了高水准的芭蕾教师。

90年代以来,尽管台湾依然没有一个政府出资的职业芭团,但芭蕾的训练水平则出现了一个飞跃,王泽馨、范光麟、陈艳丽等新一代台湾舞者分别成了美国洛杉矶古典芭蕾舞团、亚特兰大芭蕾舞团、亚利桑那芭蕾舞团的领衔主演、独舞演员。陈艳丽1995年返台,在姚明丽再次推出的《天鹅湖》中挑了大梁。1995年元月,赖秀峰等人又推出了新版的芭蕾舞剧《吉赛尔》,特邀的男女主演是由北京舞蹈学院培养出来的国际芭蕾明星李存信,旅美的陈艳丽,以及从本地甄选出来的王倩如。目前,台湾有轻便小型的芭蕾舞团三个:台北室内芭蕾舞团、首督芭蕾舞团和高雄城市芭蕾舞团,但都是非职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