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叛逆——格莱姆、韩芙丽和韦德曼


他们的学生中,最早背叛老师,因而也最有独创性和成就者共有三位:玛莎·格莱姆、多丽丝·韩芙丽和查尔斯·韦德曼。这些学生也按照现代舞的根本精神和老师的生动榜样,去闯荡自己的天下。这种背叛老师,或者说另辟蹊径的做法逐渐成了现代舞最重要的一种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玛莎·格莱姆 1894年5月11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1991年4月1日逝世于纽约市。她高中毕业后开始学舞,22岁进入丹妮丝-肖恩舞蹈学校的暑期学习班,随后进入该舞团做演员,直到1923年自立门户。1926年组建了自己的舞蹈团,同年4月举行的首演被史学家认为开启了美国现代舞的新纪元。
格莱姆一生创造了美国甚至世界舞蹈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和“之最”:第一个发现了身体运动的最基本规律是脊椎在呼吸推动下松弛与紧张(即“收缩-放松”)的交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美国现代舞五大技术体系之一的“格莱姆技术”,而这种技术则被公认为足以同古典芭蕾并驾齐驱者;她以舞者的身份活跃在舞台上的时间最长,75岁才痛不欲生地退出舞台;她为现代舞史贡献的作品最多,一生创作并演出过的作品多达180部,其中不少是大中型的舞剧,足以证明她旺盛和持久的创造活力;她的舞团从创建并活跃到2000年,是美国寿命最长的舞蹈团;她的传人遍及全世界,是桃李满天下的六代宗师。

玛莎·格莱姆1940年自编自演的现代舞《致世界的公开信》,摄影:[美]芭芭拉·摩尔根。
格莱姆的代表作不胜枚举,其中不少一直活跃在其舞团的演出剧目中,更有不少成为各国舞团,甚至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如《悲歌》、《原始之迷》、《拓荒》、《苦行僧》、《致世界的公开信》、《希罗底娅》、《阿帕拉契亚的春天》、《心之窟》、《闯入迷宫》、《夜之旅》、《天使的欢娱》、《克吕泰姆涅斯特拉》、《淮德拉》、《光明三部曲》、《枫叶旗儿》等等。在创作题材上,她一方面从现实生活入手,一方面又从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和古希腊神话切入,从而打开通向人类心灵深处的大门。在创作道路上,她一方面重新肯定人类舞蹈中的传统,一方面又肯定人类经验中那些永恒的事物,从而创作了许多比较抽象、概括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舞蹈。在现代舞的领域里,她可被称作是“用舞蹈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大师”。她的动作一反芭蕾的“唯美主义”,或者丹妮丝的“伪东方风格”之流畅和缠绵,而代之以充满了美国人特有活力和冲突的顿挫甚至痉挛,然后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流畅。
格莱姆门下的传人多达六代之多,其中成名的传人也最多,如安娜·索科洛(1910—2000年)、埃里克·霍金斯(1909—1994年)、默斯·堪宁汉(1919— )、保罗·泰勒(1930— )、唐纳德·麦凯尔(1930— )、劳拉·迪恩(1945— )、梅雷迪丝·芒克(1943— )、拉·柳波维奇(1943— )等等,他们占领了美国现代舞蹈界的大半边天。
多丽丝·韩芙丽 1895年10月17日出生于伊利诺依州的橡树园,1958年12月29日逝世于纽约市。她早年学过舞厅舞、木履舞、民间舞,后又学过芭蕾,1917年入丹妮丝-肖恩舞蹈学校习舞,并与丹妮丝-肖恩夫妇同台演出,直至1928年与同团舞者韦德曼一道独立出去。
两人携手在纽约建立起自己的舞校和小型舞团,通过研究地心引力对各种物体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倒地-爬起”理论,并将这种理论延伸到人类全部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成败中,即人类生活的全部兴衰都可用这个原理来加以概括和表现。韩芙丽注重呼吸的推动作用,善于解放学生的肢体和创造力,在创作上较少采用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而更多地运用抽象概括的动作,去唤起舞者与观众的情绪,因而具有为各种规模舞团编舞的能力。

多丽丝·韩芙丽与查尔斯·韦德曼1931年同台表演的《双重戏剧》,图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韩芙丽的代表作有《新舞蹈三部曲》,其中包括《舞台作品》、《用我这红色的火焰》和《新舞蹈》,以及《G弦上的咏叹调》、《震教徒》、《人类的故事》、《西部之歌》等等。她的舞蹈在形式上以群舞的编排而出众,在内容上则具有干预生活和针砭时弊等显著特点。她生前完成的《编舞艺术》是同类书籍中的奠基教材。1945年,她因受伤而退出舞台,随后一直在亲传弟子霍塞·林蒙的舞团任联席艺术总监,并为他的作品保驾护航。
查尔斯·韦德曼 1901年7月22日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1975年7月15日逝世于纽约市。少年时代便开始学舞的他,进入丹妮丝-肖恩舞蹈学校深造并深得两位老师的赏识,并因此加入其舞团8年,直到羽毛丰满才同韩芙丽一道独立门户。
与格莱姆和韩芙丽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韦德曼的舞蹈常以诙谐幽默的喜剧色彩而著称,代表作有《返祖现象》、《电影》、《爸爸是个消防队员》、《四分五裂的房屋》等等。此外,他还为百老汇歌舞剧创作了不少舞蹈,如《美国历史》、《丈夫学校》、《唱出可爱的土地》等等。1945年,他独自建立了自己的舞校,并在三年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舞团,同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寓言》。1954年他编导了《男女间的战争》,1959年又创作了《性是必不可少的吗?》这两部力作。50年代后期,他主要在美国西海岸从事教学,60年代初期,返回东海岸的纽约,任纽约市歌剧院舞蹈编导,并与美术家M·桑塔洛共建了两种艺术表演剧院,推出了一批使舞蹈与音乐、绘画、雕塑同等重要的作品。他为美国现代舞发展作出的贡献,主要在于为其过于沉重的情调,输入了几分轻松诙谐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