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芭蕾纵横说


西方芭蕾萌芽于意大利,成型于法国之后,于俄罗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向全世界隆重推出了“俄罗斯乐圣”——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古典芭蕾之父”马里于斯·佩蒂帕的其他几部代表作《唐·吉诃德》和《舞姬》,由此创建了“古典芭蕾”这个整部芭蕾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而且还奇迹般地孕育了“俄罗斯古典芭蕾之父”列夫·伊万诺夫、“芭蕾史上最杰出的管理家和经纪人”谢尔盖·佳吉列夫、“现代芭蕾之父”米哈伊·福金、“交响芭蕾大师”乔治·巴兰钦、“戏剧芭蕾大师”尤里·格里戈洛维奇,“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女演员”——马蒂尔达·切辛斯卡娅、安娜·巴甫洛娃、玛林娜·谢苗诺娃、加林娜·乌兰诺娃、娜塔丽娅·杜金斯卡娅、玛雅·普列谢斯卡娅、叶卡捷琳娜·马克西莫娃、娜塔丽娅·玛卡洛娃、娜塔丽娅·别斯梅尔特诺娃、加林娜·梅津采娃、阿拉·米哈里琴科、妮娜·阿娜妮娅什维丽,“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男演员”——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康斯坦丁·谢尔盖耶夫、鲁道夫·努里耶夫、尤里·索罗维耶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米哈伊·巴里什尼科夫、亚历山大·戈杜诺夫、康斯坦丁·扎克林斯基、埃里克·穆罕默多夫、安德里斯·利耶帕、法鲁克·鲁齐马托夫、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俄罗斯芭蕾通过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于20世纪初打回巴黎去,开创了“现代芭蕾”新时代的巨大冲击力和感染力,征服了整个欧洲,甚至给学芭蕾的欧洲少女造成了这样的幻觉:仿佛只有在自己名字后面加上个俄罗斯味道的“娃”或者“娅”,才能找到俄罗斯芭蕾的感觉;与此同时,举足轻重的“双人舞”A B A模式形成于此,五彩斑斓的“性格舞”样式也固定于此。总而言之,俄

“古典芭蕾之父”——法国编导大师马里于斯·佩蒂帕,图片:[拉托维亚-美国]阿纳托尔·丘乔伊。

“俄罗斯古典芭蕾之父”——俄罗斯编导大师列夫·伊万诺夫,图片:[拉托维亚-美国]阿纳托尔·丘乔伊。

“三娃”之一——安娜·巴甫洛娃表演的《天鹅之死》,编导[俄]米哈伊·福金,摄影:佚名。

“三娃”之二——加林娜·乌兰诺娃在现代芭蕾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中表演的双人舞,男舞伴:尤里·日丹诺夫,编导:[前苏联]利奥尼德·拉夫罗夫斯基,图片:海伦·阿特拉斯资料馆。

“三娃”之三——娜塔丽娅·玛卡洛娃表演的古典芭蕾舞剧《舞姬》,编导:[法]马里于斯·佩蒂帕,摄影:[美]玛莎·斯沃普。

“三夫”之一——瓦斯拉夫·尼金斯基表演的现代芭蕾舞剧《天方夜谭》,编导:[俄]米哈伊·福金,图片:纽约公共图书馆舞蹈资料馆。
罗斯不仅是“古典芭蕾”的摇篮,而且也是“现代芭蕾”的母体。更有,如今享誉世界的“六大一流古典芭蕾舞团”中,有两个出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基洛夫芭蕾舞团和莫斯科的大剧院芭蕾舞团。

“三夫”之二——鲁道夫·努里耶夫表演的浪漫芭蕾舞剧《海盗》,重编:[法]马里于斯·佩蒂帕,图片:纽约公共图书馆舞蹈资料馆。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舞蹈界一直在呼吁自己的“佳吉列夫”早日脱颖而出,充分表现出大家对于杰出舞蹈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
谢尔盖·佳吉列夫 1872年3月17日出生于俄国诺夫哥罗德省的一个贵族家庭,卒于意大利的威尼斯。1890年,他中学毕业后前往圣彼得堡攻读法律,但很快就以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和敏捷的思考能力赢得了艺术界朋友们的信任,并于1899年主办了锐意改革进取的专业刊物《艺术世界》,同年还被任命为玛林斯基剧院的艺术顾问,负责剧院年鉴的出版和《萨德科》和《希尔维娅》两部舞剧的上演。1901年他辞职,1904年停办年鉴后,全力以赴于圣彼得堡与巴黎间的交流性美术展览并大获成功,进而有可能于1909年向巴黎介绍俄罗斯芭蕾的辉煌成就。

“三夫”之三——米哈伊·巴里什尼科夫表演的现代爵士芭蕾《横冲直撞》,编导:[美]特怀拉·萨普,摄影:[美]玛莎·斯沃普。

现代芭蕾的奠基人——俄罗斯芭蕾经纪人谢尔盖·佳吉列夫。
为了这次远征,他聘用了瓦斯拉夫·尼金斯基、安娜·巴甫洛娃、米哈伊·福金等一批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芭蕾表演明星和编导新秀,创建了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如愿以偿地在巴黎的演出中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由此宣告了“现代芭蕾”新纪元的到来。此后,他率该团走遍了西方许多国家的大舞台,直至1929年逝世。
佳吉列夫对于世界芭蕾史的卓越贡献就在于,他将炉火纯青的俄罗斯芭蕾作为新鲜血液,及时地输入了欧洲芭蕾那奄奄一息的肌体之中;他以其对艺术新秀的炽热关爱、高贵优雅的艺术品位,极度敏锐的时代感觉,以及将不同天才的不同兴趣水乳交融为一体的才能,导致了《仙女们》、《火鸟》、《玫瑰花魂》、《彼得鲁什卡》、《炫耀》、《牧神的午后》、《春之祭》等一大批现代芭蕾经典应运而生,并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欧美舞蹈乃至整个艺术界。也正是由于他,芭蕾才又一次恢复了自身的艺术完整性和至高无上的尊严。他不仅能与巴勃罗·毕加索、莱昂·巴克斯特这样的美术大师合作,而且还发现并率先启用了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及其作品,因而成为20世纪10—20年代各种重要艺术潮流和发展的集大成者。
1968年,英国广播公司播放了他的两集电视专题片。1989年,俄美两国艺术及舞蹈界举办了一个大型的《佳吉列夫纪念回顾展》;与此同时,英国芭蕾评论家和史学家里查德·巴克尔出版了大部头的《佳吉列夫评传》,美国舞蹈评论家和史学家林恩·加拉弗拉则出版了《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和《俄罗斯芭蕾舞团与它的世界》两部史书,而关于佳吉列夫的论文则更是数不胜数,足以表明佳吉列夫及其领导艺术对于今人而言,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在20世纪的世界舞蹈版图上,俄罗斯的“古典芭蕾”可谓桃李满天下。中国芭蕾的种子早在20世纪的20年代,便由乔治·冈察洛夫、维拉·沃尔科娃等俄罗斯芭蕾大师相继在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大都市播下。新中国建立之后,奥尔加·伊丽娜、瓦莲丁娜·鲁缅采娃、彼得·古雪夫、维克多·查普林等俄罗斯芭蕾大师又应邀来到北京舞蹈学校,从事系统的训练与编导教学,为新中国舞蹈事业的腾飞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与此同时,以加林娜·乌兰诺娃、康斯坦丁·谢尔盖耶夫为代表人物的一批技艺精湛的俄罗斯芭蕾表演艺术家,随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两次来华公演,使广大的中国观众第一次亲自领略了芭蕾精品《吉赛尔》、《天鹅湖》、《宝石花》、《雷电的道路》之无穷魅力,眼界大开,见识大长。1989年,深受中国观众热爱的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再次来华,演出了现代芭蕾舞剧《斯巴达克》和一台小节目;1998年,该团20多位芭蕾新秀在新一代明星演员阿拉·米哈里琴科的挂帅和大剧院交响乐队的伴奏下,又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演出了一台包括“现代芭蕾处女作”《仙女们》在内的小节目,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
1999年,素有俄罗斯“古典芭蕾博物馆”之美誉的基洛夫芭蕾舞团首次来华,以乌里扬娜·洛帕特金娜和伊戈尔·泽伦斯基为首的俄罗斯新生代芭蕾明星公演了自己的经典看家戏《天鹅湖》,使中国舞蹈界和广大观众终于有机会直接感受了俄罗斯芭蕾的博大精深和纯正舞风。
比较而言,基洛夫芭蕾舞团虽与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同属世界“六大一流古典芭蕾舞团”之列,但却是俄罗斯芭蕾学派的真正发源地,更是20世纪各国芭蕾的播种站,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