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的五大特征


印度民间舞的第一大特征是宗教性。因为这种特征或许是农民们在投身于这种融宗教和艺术于一体的狂热追求时,最为显而易见和强悍有力的内心冲动。正因为如此,印度的民间舞不是一种皇室贵族或有闲阶级的艺术,而是一种来自民众、属于民众并为民众所享用的艺术。
印度的文学宝藏,比如说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还有《往世书》、各种民间传说、民间传奇和民间神话,都曾赋予印度民间舞以绚丽多彩的灵感和题材,反过来,舞蹈则以其千变万化的动态语言,惟妙惟肖地再现了这些出神入化的传奇故事。
印度南部的民间舞大多以湿婆神及其各种不同的化身为主题,而印度教中的乐舞之神克里希纳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孟加拉和阿萨姆这两个邦,由于人们崇拜的是湿婆神身上所凝聚着的阴阳合一中的阴性特征,所以当地的民间舞受到的影响来自对女神都尔嘎的崇拜仪式。
整个印度北部的民间舞则主要受到克里希纳神与拉达间浪漫故事的影响。奥里萨邦拥有许多关于扎格纳特神这位克里希纳神化身的故事,而克里希纳的影响则明显来自人们对毗湿奴神的崇拜。在马哈拉施特拉、古吉拉特和索拉什特拉三个邦,成功之神嘎纳帕蒂和财富女神拉克希米对当地的民间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在毗湿奴崇拜进入曼尼普尔邦之前,那里的民间舞则主要受到湿婆与雪山神女夫妇的影响。
印度民间舞的第二大特征是武术性。长短不同的棍子在印度民间舞中得到经常的使用,并且极具重要性。据考证,这类舞蹈至今可在那些原始部落和丛林地区的人群中发现,显然,这是那些居住在此地的尚武部族操练和搏击的结果。而在更早的时期,他们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外部的入侵、野兽的袭击和海盗的劫掠,人们不得不拿起武器,进行自卫和反击。因此在古印度,经常再造日常生活的民间舞就常常被用来表现战争,而舞者则要手握长矛、利剑和匕首而动。据推测,后期的舞者们使用的棍子则是由于人类文明的进化而出现的替代品,以避免在跳舞过程中出现武器伤人的情况。
印度民间舞的第三大特征是驱鬼除邪和鬼魂附体。这种舞蹈在印度各个村落中几乎随处可见,而村民们至今依然相信死者鬼魂存在并能制服任何活着的生灵之说法。因此,这种舞蹈经常被用来医治疾病。
印度民间舞的第四大特征是对假面的使用。使用假面的民间舞在印度广泛存在,最有名气的是奥里萨邦的乔舞、山区部落的恶魔舞和卡塔卡利舞剧的化妆。由纸张、粘土和混凝纸浆制成的假面大多使用于奥里萨、孟加拉和拉贾斯坦各邦。在拉姆里拉节日上,猴神哈奴曼的假面是用铜制成的,而各种鬼魂则戴着用银线缝制黑布而成的假面。假面包括多种多样的性格类型,如有各种英雄、男神和女神、魔鬼、小鬼、鬼魂,以及品质低劣的角色。这些性格化了的假面,使人一目了然。
印度民间舞的第五大特征是木偶剧和傀儡戏中的舞蹈。其高超的艺术性和精美的表演博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赞扬。木偶戏在拉贾斯坦、孟加拉、新德里、孟买、古吉拉特各地非常流行。在孟加拉、拉贾斯坦和奥里萨诸邦,傀儡戏中的舞蹈演出完全是以传统风格进行的,并且通常将马用做道具。无论男女舞者在跳舞时,均将自己的腿部自腰部开始藏在挂于马背上的布料中,其模样很像中国汉族的跑旱船。马的头部为木制的,上面用油漆描画而成。除了马之外,木偶戏舞蹈中还有使用狮子、公牛、斑马、孔雀和鹦鹉形象的,可谓形象生动,多姿多彩。
如今,在印度的许多大专院校里,民间舞已经成为体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而且有效地发挥了民间舞在整个社会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