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真正起源:内因与外因的合一
笔者认为,研究和阐释舞蹈的起源,绝对不能忽视其“内在根据”。只有“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这两个方面的情形都烂熟于心,才能最终把握舞蹈起源的真谛,使这个专题的研究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所谓舞蹈起源的“内在根据”,指的是人类那身心合一的物质条件、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和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这三种与生俱有的内在因素。至于自我表现的意识和娱神娱人的表演意识,则是很晚之后的事情了。
所谓“身心合一的物质条件”,是指舞蹈绝不仅仅是“胳膊腿儿的玩意儿”,而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在聪颖玲珑的心灵指挥下,迸发出的生命之歌。这是舞蹈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并永葆青春的秘诀;而缺失了这个首要的物质条件,就谈不上舞蹈的任何魅力和威力。
所谓“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是指人类在舞蹈中能够自得其乐的意识。这种“自娱意识”虽然后来衍生出了表演意识,但仍然是表演中最自然、最动人的成分。即使在表演性舞蹈问世,并开始沿着职业化的道路,向着高精尖的方向挺进以来,自娱性舞蹈,如乡村的民间舞和都市的交谊舞,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长盛不衰,发展至今。它是世界各国人民智慧最真实、最直接、最生动、最形象的流露,因此,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威力。
所谓”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是指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与发展,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越来越离不开他人的理解与帮助,人与人之间从初民时代到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始终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生态之中。中国著名古籍《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个广为后人所引用的学说,就是对这种“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之最好证明。
这个学说一方面以递进的方式,栩栩如生且丝丝入扣地指出了,舞蹈是在人类感情达至最高潮,语言、诗词、歌唱等其他艺术均无能为力之际应运而生的艺术,同时也言简意赅地道明了舞蹈起源于“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这个观点。
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考量舞蹈的起源问题时,我们对“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条华夏祖先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不应抛在脑后,陷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荒谬陷阱之中。与此同时,我们在千年之后的研究更不应简单地停留在对这条基本原理的简单重复之上,滑入教条主义的泥潭,而应向更深层的、无人问津过的崭新领域开掘。任何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惟有通过我们的吸收和消化,融化成我们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基本态度时,才能显示出它们的生命活力和我们的聪明智慧。
参考书目
[德-美]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贝西·勋伯格英译,诺顿出版公司1937年版。
鲍昌:《舞蹈的起源》,《舞蹈论丛》1981年第3、4辑。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闻一多:《说舞》,转引自汪流主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德]K.毕歇尔:《国民经济方面的四篇论文》,彼得堡1898年俄文版,转引自鲍昌文。
[德]威廉·冯特:《伦理学》,斯图加特1886年版,转引自鲍昌文。
[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转引自鲍昌文。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57年版,转引自鲍昌文。
陈卫业 纪兰蔚 马薇编:《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刘金吾著:《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欧建平著:《舞蹈美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美]托马斯·芒罗著 欧建平译:《东方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印]帕德玛·苏蒂著 欧建平译:《印度美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约翰·马丁著 欧建平译:《舞蹈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欧建平著:《世界舞蹈剪影》,人民邮电出版社1989年版。
[美]瓦尔特·索雷尔著 欧建平译:《西方舞蹈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