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舞蹈交流史话
中国舞蹈进入日本,发生在公元7世纪之后的奈良和平安时期,也就是中国的唐代时期。日本学者认为,“这是输入中国文化或把中国文化‘日本化’的时代”。
传入日本宫廷的歌舞中主要有三大类:伎乐、舞乐和散乐。日本人以其生而有之的鉴赏力和吸收力,不仅接受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逐渐地将它们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中国的燕乐到了日本,便成了日本的雅乐。这些所谓的”乐”都保持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将舞蹈包含于其中。一千多年过去了,这些经由朝鲜半岛到达日本的中国舞蹈在其诞生地消亡了,却不仅在其中转地残存着,而且奇迹般地扎根在了它的终点站日本,并至今在东京的皇宫中上演着。
公元612年假面舞由百济舞蹈艺人味摩之从中国江南带出,并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宫廷;它不仅在朝鲜半岛的诸小王国中持续得到表演,并取名为“技乐”,而在日本则取名为“伎乐”。据专家考证,其中甚至还有了某些亚利安人的特色。这个发现可证明印度对中国舞蹈的影响。这种复杂的渊源关系在东亚地区的表演艺术中可谓屡见不鲜。有趣的是,以假面舞形式出现的唐代软舞《兰陵王》虽然在中国早已失传,但却完好地保存在了日本,并在一定程度上,难免被日本化了。
据说,狮子舞也源于中国,随后才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并不断发生着变化。但也有人说它最初源自印度,因为中国的地理环境无法产生狮子舞的蓝本——野生的狮子。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半叶,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文化随其经济的日益衰落而黯然失色,由此,中国作为泱泱文化输出大国的绝对优势只能在史册中找到了。这便使得以模仿为特长的日本人不得不开始掉转方向,寻找新的崇拜和模仿对象。很快,他们便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西方。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策明确地将这种转向公布于众,接踵而来的便是一些舞蹈家开始远渡重洋,前往欧美深造。
几十年过去之后,日本成了西方舞蹈在东方,特别是在东亚的中转站。中国的舞蹈家、戏剧表演家和剧作家眼睁睁地看着这个近在咫尺的小岛上,突然间聚集起了一大堆外来文化艺术的真经。他们似乎顾不上多想,只受求知欲的刺激,便纷纷东渡取经去了。这些取经者中,有一位风度翩翩的大学毕业生,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现代舞之父”的吴晓邦先生。
比较而言,日本的舞蹈,就品种的渊源关系而言,可能是中国文化圈中最为复杂的了。在东方共有的综合艺术观念的左右下,舞蹈成为中国戏曲和朝鲜戏剧中的一个部分之时,也成为高度发达的日本舞剧、通俗歌舞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