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交流源远流长
中国与朝鲜半岛可谓一衣带水,舞蹈交流自古有之,而相互影响更是俯拾即是。
回溯历史,在古代,主要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汉文化,特别是易学和儒学,给朝鲜半岛带去了持续至今的深远影响,最显著的标志莫过于汉字的广泛使用、韩国国旗上的阴阳八卦图、百姓处世的中庸之道、全国上下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等等,而汉民族的舞蹈自宋代开始,大规模地输入到那里,尤其是宋代的“队舞”形式,包括《献仙桃》、《五羊仙》、《抛球乐》、《莲花台》等等;此外,自中国传至那里的乐舞还有《剑器舞》、《春莺啭》等等代表性乐舞。这些由中国传去的乐舞一道被当地人统称为“唐舞”,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肢体文化,并与被统称为“乡乐”的本地传统乐舞并驾齐驱,交相辉映。不过,作为双向交流的结果,早在中国隋代初年制定的《七部乐》中,便已有一部《高丽伎》,是来自朝鲜半岛的,这个重要的史实足以说明,同朝鲜半岛的乐舞交流早在此前便已开始。
随着佛教自中国继续东渐的进程,中国的舞蹈,特别是以戏曲形式出现的舞蹈表演艺术,开始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各种东渐的中国舞蹈中,假面舞或许流传得最为广泛,并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得到极好的保护。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各种舞蹈形式中,包括了公元7世纪初由百济国(当时是高句丽国的邻国)的舞蹈艺人味摩之于中国两晋时期的江南吴地学到的佛教假面舞蹈《伎乐舞》和寺庙祭祀舞蹈《佾舞》,前者用于布教之时,传入日本后便在中国和朝鲜失传了;后者则被用在宗庙和文庙举行的两种大祭仪式之中——宗庙大祭是为迎接和朝拜朝鲜王朝历代君王及其忠臣的灵魂而举行的仪式,而文庙大祭则是为了迎接和朝拜以中国哲人孔孟为首的儒家圣人而举行的仪式。据韩国舞蹈研究家说,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与祖先融为一体,忠诚国业,强化伦理”。可见,中国汉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孟是被朝鲜人民视为其文化传统的根源之一的,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作用,使得朝鲜舞蹈的传统节目中,包容了儒家味道的仪式舞蹈,如请神仪式上的舞蹈、饮食仪式上的舞蹈、送神仪式上的舞蹈等等。这些仪式舞蹈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在积极的一方面,它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国家秩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的作用;而在消极的一方面,它则是与舞蹈自身的审美功能背道而驰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舞蹈自身的发展。
但也有史料证明,假面舞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出现在朝鲜,以扮演动物的精灵,并有效地安抚它们;假面舞在当时就已非常发达,据说在24部歌舞作品中,有12部都是假面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