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芭蕾的历史与现状

img中国芭蕾的历史与现状 img

西方芭蕾进入中国,其端倪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大都市——上海。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芭蕾女明星安娜·巴甫洛娃1922年曾来上海演出,而乔治·冈察洛夫尼古拉·索柯尔斯基等俄罗斯芭蕾舞蹈家则分别于二三十年代,在这里开办过芭蕾舞校,组织过芭蕾舞团,并举办过芭蕾演出。

乔治·冈察洛夫1904年出生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并在此接受了系统的芭蕾训练。此后,他参加一个小型芭蕾舞团于俄罗斯国内巡回演出;1920年,他率先来到上海,创办了自己的芭蕾舞校和舞团,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传授俄罗斯圣彼得堡芭蕾学派的训练体系,并举办不定期的演出,介绍俄罗斯芭蕾的经典剧目。这所上海的芭蕾舞校和舞团在世界芭蕾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1929年曾特邀了俄罗斯著名芭蕾表演家和教育家、英国芭蕾的奠基人之一维拉·沃尔科娃加盟长达七年之久,从而确保了舞校的教学质量和舞团的演出水准;二是1933年,后来成为20世纪芭蕾表演大师的英国巨星玛戈·芳婷曾在这里接受了芭蕾的启蒙教育,而由芳婷研究和撰写多年并于1979年公开出版的那套雅俗共赏、图文并茂,并且配有录像的芭蕾史话《舞蹈的魔力》,则将大上海当年那灯红酒绿和繁花似锦,连同兰心大戏院这个当年曾引导她走上国际大舞台的芭蕾圣地,传扬到了世界各地。

尼古拉·索柯尔斯基1889年也出生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并毕业于圣彼得堡帝国芭蕾舞校;1936年,他前来上海,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办了一所芭蕾舞校;1940年,他在兰心大戏院创办了“俄罗斯芭蕾舞团”,并出任艺术总监兼编导,向中外观众介绍了《葛蓓丽娅》、《天鹅湖》、《睡美人》、《火鸟》、《玫瑰花魂》等浪漫、古典和现代时期的芭蕾经典剧目,以及歌剧《伊戈尔王子》中的性格舞。他在40年代教授的中国弟子里,不少人后来成了中国芭蕾和整个舞蹈事业的栋梁之材,如胡蓉蓉、丁宁、游惠海、袁水海、彭松、王克芬等等,旅英回国的中国芭蕾先驱人物戴爱莲也曾前往那里上课,而索柯尔斯基当年最得意的弟子胡蓉蓉后来成为上海市舞蹈学校的副校长和名誉校长、上海芭蕾舞团的团长,以及中国芭蕾舞剧代表作《白毛女》、《雷雨》的主创人员。索柯尔斯基1948年还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出任过芭蕾教师,1950年则前来北京,在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舞蹈学校从事芭蕾教学,为新中国芭蕾事业的奠基阶段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还曾有其他一些俄罗斯舞蹈家开办的舞校,如日后成为中国民族舞剧代表人物的赵青,40年代就曾随玛格兰姆、巴兰诺娃等俄罗斯老师学习过芭蕾。

新中国成立之前,哈尔滨、天津等对外交流频繁的边陲和港口城市也有不少俄罗斯舞蹈家从事过芭蕾教学,如“中国的第一位芭蕾王子”赵得贤早在1937年,就曾在哈尔滨的雅特格斯卡娅芭蕾舞研究所和伊捷乌斯基芭蕾舞研究所学习芭蕾并参加演出,1939年和1945年又先后参加了哈尔滨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和伊捷乌斯基芭蕾舞团,并参加演出了芭蕾舞剧《未完成的交响乐》,主演了《天鹅湖》和《葛蓓丽娅》的片段,以及歌剧《伊戈尔王子》中的性格舞。在天津,后来成为著名中国民间舞表演家的资华筠,也是从这里的一家“瓦谭柯芭蕾舞学校”开始,步入了舞蹈专业生涯的。

以上这些大都市均有过少量不定期的芭蕾演出活动,但多发生在外国租界和上流社会,因此,未能对广大的中国民众及其审美习惯发生什么影响。作为“西方文明的结晶”,它系统且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则要从1954年开始:2月间,文化部特聘了前苏联的芭蕾专家奥尔加·伊丽娜,执教于第一个舞蹈教员训练班,经过西方芭蕾及其性格舞,以及中国戏曲和民间舞的五个月训练,造就出新中国的第一批舞蹈教师。同年秋天,以这批教师为骨干,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剧场舞蹈家的摇篮——北京舞蹈学校。芭蕾不仅一直是该校的核心科目,而且为中国新古典舞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审美理想和框架套路。

在奥尔加·伊丽娜、瓦莲丁娜·鲁米扬采娃、尼古拉·谢列勃连尼柯夫、塔马拉·列舍维奇、维克多·查普林、彼得·古雪夫等诸位前苏联芭蕾专家的谆谆教导下,中国芭蕾舞蹈家们从零开始,经过短短几年的艰苦努力,不仅基本掌握了芭蕾的基训、双人舞和性格舞,而且陆续首演了《无益的谨慎》、《天鹅湖》、《海侠》、《吉赛尔》、《泪泉》这五部芭蕾的经典大戏;与此同时,俄罗斯戏剧芭蕾以文学为本的创作方法,则通过前苏联芭蕾编导家执教的两届编导班,在全国各地一统天下近30年之久,先后嫡生了《宝莲灯》、《鱼美人》等中国题材的民族舞剧,以及《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红嫂》、《沂蒙颂》、《草原儿女》等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尤其是《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这两部作品,不仅作为中国芭蕾“洋为中用”的里程碑,获得“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光荣称号,而且作为新中国剧场舞蹈的辉煌成就驰名世界舞坛,荣登《国际芭蕾辞典》、《牛津舞蹈词典》、《国际舞蹈百科全书》等世界权威性的专业辞书。

客观地说,从50年代开始,自“苏联老大哥”那里,全方位地引进西方古典芭蕾高贵典雅与对称平衡的审美理想、科学完整与立竿见影的训练套路、戏剧至上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气势恢弘与人海战术的演出规模、高度统一与国家包办的舞团体制,对于已经拥有数千年古典美学传统的新中国而言,可谓既能生动体现出“洋为中用”的大国风范,又能使中国舞蹈迅速加入世界艺术之林的捷径,并对整个新中国舞蹈事业的稳步发展,发挥了奠基性的重大作用。

img

中央芭蕾舞团1964年创作并演出的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img

上海芭蕾舞团1965年创作并演出的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图中主演:石钟琴、凌桂明。

1980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意大利、法国、丹麦、英国、美国各大流派的芭蕾开始进入中国,为中国芭蕾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中国芭蕾舞蹈家在上演了更多的西方传统和现代芭蕾经典的同时,亦创作了一批中国题材的大中型芭蕾剧目,使中国的芭蕾舞台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中国百姓的日益富足,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马赛国家芭蕾舞团和里昂歌剧院芭蕾舞团,俄国基洛夫芭蕾舞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和莫斯科音乐剧院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瑞士贝雅洛桑芭蕾舞团、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和汉堡芭蕾舞团、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等大量西方一流的芭蕾舞团纷至沓来,为中国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与此同时,中等水平外国芭蕾舞团的来华公演更是此起彼伏、络绎不绝,从而使各地观众亲自欣赏这种“西方文明的结晶”之机会变得唾手可得,更使“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这种50年代对芭蕾的尖锐抨击成为遥远的过去时。

到目前为止,芭蕾作为“西方文明的结晶”和“高雅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已真正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为全国各地舞蹈院校和科系中的主修课,而且在大江南北拥有了五个专业的演出团体——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天津芭蕾舞团和广州芭蕾舞团。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和国内五个芭团中的“大哥大”,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岁末的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团长戴爱莲,首批舞者为中国第一批扮演白天鹅的白淑湘和钟润良等22人,首批演出剧目则包括了《天鹅湖》、《海侠》(又译《海盗》)、《吉赛尔》、《无益的谨慎》、《泪泉》、《巴黎圣母院》,以及一批精品小节目;舞团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而年轻的舞者们则更是充满活力,于国内外频繁演出,影响深远,因此,到1962年,舞团已达到了180人的庞大规模,其中仅是舞者便已增加到了58人,并设有专职的编导3人、乐队54人、钢琴伴奏4人、舞美设计5人、舞美制作33人,以及大量行政人员。鉴于它的出色表现和初具规模,1963年经文化部决定,全团加盟中央歌剧院,组建了中央歌剧舞剧院,并成为该院属下的芭蕾舞团;1979年,该团独立成为中央芭蕾舞团,1997年中央直属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后,又回到了原来的体制下,全称为“中央实验歌剧芭蕾舞剧院芭蕾舞团”,但人们依然习惯于称它为中央芭蕾舞团。该团历任的主要领导人有戴爱莲、赵沨、黎国荃、肖慎、周桓、李承祥、白淑湘、蒋祖慧、赵汝衡、黄明暄等。

作为地处首都、迄今惟一的国家级芭团,中央芭蕾舞团一直享有着国内其他四个芭团均无法相比的“地利”(政治中心的政策优惠、文化中心的演出频繁、信息中心的思想活跃)与“人和”(舞蹈人才的高度密集、舞蹈观众的见多识广)优势,因此,不仅云集了白淑湘、钟润良、薛菁华、郁蕾娣、刘庆棠、孙正廷、张纯增、武兆宁、万琪武、王艳平、唐敏、郭培慧、张丹丹、冯英、白岚、李存信、应润生、张卫强、赵民华、张若飞、朱跃平、王才军、游庆国、李莹、王珊、蒋梅、李颜、徐刚、潘家彬、魏东升、梁靖、朱妍、张剑、侯宏澜、李宁、王启敏、武海燕、孙杰、塔米拉、庄华、韩泼等五代芭蕾明星(其中包括新时期以来在各大国际比赛上的获奖者),而且荟萃了李承祥、蒋祖彗、王世琦、王希贤、栗承廉、舒均均、曹志光、蒋维豪、张纯增、孙正廷、吴振蓉等优秀的编导家和教育家,郭石夫、刘廷禹、卞祖善、李心草、郑凯林、孙宝琪等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李克瑜、马运洪、梁红洲、李树才等出色的舞美设计家,并得到了许多欧美芭蕾名家的亲传,演出剧目也日趋丰富,尤其是1980年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以来,在原有的《天鹅湖》、《吉赛尔》、《海盗》、《红色娘子军》等中西芭蕾经典的基础上,先后增加了浪漫时期的《仙女》、《希尔薇娅》,古典时期的《唐·吉诃德》、《睡美人》、《女子四人舞》,现代时期的《小夜曲》、《辉煌的快板》、《男子四人舞》、《前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等经典剧目,创作了《祝福》、《林黛玉》、《鱼美人》、《杨贵妃》、《雁南飞》、《胡桃夹子》、《大红灯笼高高挂》、《觅光三部曲》、《兰花花》、《洞房》、《梁祝》等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和交响芭蕾,复排了《时代舞者》、《春之祭》等新编芭蕾力作,并在历次海内外巡演中屡获佳评,为中国芭蕾学派的最终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历史上看,上海本是中国芭蕾的发源地,而国际大都市的环境,更为芭蕾的腾飞,奠定了优越的基础。上海芭蕾舞团正式命名于1979年,其前身是1960年创办的上海市舞蹈学校的《白毛女》剧组,历届的主要领导人有胡蓉蓉、蔡国英、凌桂明、林泱泱、哈木提、辛丽丽、沈苇川、董锡麟、潘永宁等,主要编导家和教育家则有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林心阁、杨晓敏、蔡国英、祝士方、吴国民、董锡麟等;除上演《天鹅湖》、《吉赛尔》、《关不住的女儿》、《唐·吉诃德》、《仙女们》、《胡桃夹子》、《卡门》、《海侠》、《罗米欧与朱丽叶》等西方经典外,该团还创作演出了《雷雨》、《苗岭风雷》、《玫瑰》、《魂》、《阿Q》、《伤逝》、《青春之歌》、《合钵》、《包身工》、《桃花潭》、《潭》、《蝶双飞》、《蝶恋》等中国题材的芭蕾舞剧,《葛蓓丽娅》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中国版本,《五色之光》等现代芭蕾,《土风的启示》、《天地、纵横与旋转》、《网》、《心画》等现代舞,《青梅竹马》、《光之恋》、《鹿回头》、《凤凰》、《沉思》、《两重奏》、《缠》等双人舞,《拉威尔变奏曲》、《随想曲》等独舞。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芭可谓成绩斐然,先后培养出了凌桂明、蔡国英、石钟琴、茅惠芳、林建伟、汪齐风、杨新华、辛丽丽、蔡丽君、杜红玲、施惠、张利、谭元元、季萍萍、张薇莹、傅姝、赵磊,孙慎逸、范晓枫等四代明星,其中的汪齐风1980年曾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大赛上夺得铜奖,为中国芭蕾在国际大赛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杨新华和辛丽丽1988年曾在法国巴黎这个“西方芭蕾的摇篮”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大赛中夺得双人舞大奖,蔡丽君和孙晓军1988和1994年分别在第三、六届巴黎国际芭蕾大赛上夺得女子和男子独舞二等奖,孙慎逸和范晓枫2000年在被行家誉为“芭蕾的奥林匹克”的保加利亚瓦尔纳第十九届国际大赛上夺得男女金奖,季萍萍和傅姝2000年在第九届巴黎国际大赛上分别获得女子独舞的第一、二名。他们为上海的芭蕾艺术,为中国的舞蹈事业,赢得了举世公认的荣誉和赞赏。

辽宁芭蕾舞团始建于1980年的沈阳,早期的舞者均来自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1994年则创办了自己的舞蹈学校;20年来,该团在中国北方的黑土地上艰苦奋斗,在舍庆林、张护立、王训益共三届团长的率领下,在大批中外专家的调教下,先后培养出了尹训燕、梁景岩、晋云江、王鹏、郭千平、郭力、耿念梅、曲滋娇、吴畏、鞠芳、佟树声、杨晓光、刘世宁、陈姝、刘爽、张苒秋、顾晓慧等两代优秀的芭蕾人才,不仅在国内获奖40多人次,而且在国外的大赛上,创下6金、2银、4铜、5特(特别奖)的佳绩。

辽芭历年来的演出剧目中,不仅有《天鹅湖》、《关不住的女儿》和《海盗》这三部国外经典的全剧,以及《睡美人》、《吉赛尔》和《唐·吉诃德》等名剧中的舞段,而且依靠张护立、阿力、李再富、初培林、晋云江、尹训燕、王鹏等几代本团的骨干,以及舒均均、张建民等北京的编导家,创作并公演了《嘎达梅林》、《孔雀胆》、《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共四部中国题材的大型芭蕾舞剧,以及《江河水》、《海燕》、《花猫与老鼠》、《芭蕾风采》、《红与黑》等中小型的民族芭蕾剧目。在舞团建设方面,该团通过不懈的努力与细心的磨合,最终摸索出了一条具有辽沈特色的发展道路,包括在人事制度上的合同聘任制、在分配制度上的结构工资制、在管理制度上的目标管理制这三项体制改革,以及创建舞校、挂靠企业等多种尝试,最终改变了以往收不付出负债经营的低谷,并逐步进入了扭亏为盈、轻装上阵的佳境。

天津芭蕾舞团正式命名于1992年,隶属于天津歌舞剧院,早在20世纪的60年代和80年代,该剧院就曾两度排演过留苏芭蕾编导家蒋祖慧创作的大型芭蕾舞剧《西班牙女儿》。该团现有舞者70人,主要领导人有王起、刘颖等,主要阵容则包括了吕丽华、田宗文、陈川、程伟航等优秀舞者。近十年来,该团相继上演了《一千零一夜》、《斯巴达克》、《天鹅湖》、《海盗》、《精卫》等中外题材的大型芭蕾舞剧,以及一些中外精品小节目,为丰富本地演出市场和促进中外舞蹈交流,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img

广州芭蕾舞团1995年演出的西方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妮娜》,图中主演:张丹丹、朝乐蒙,摄影:韩温军。

在全国的五个芭团中,数广州芭蕾舞团年纪最轻。但由于广州市政府将这座南国花城最终建设成国际大都市的宏伟蓝图和战略部署,以及由此带来的广州市文化建设的日益勃兴、文化氛围的不断优化、文化活动的紧锣密鼓,由于广州市政府对广芭在政策、体制、资金上的鼎力支持,由于团长兼艺术总监张丹丹的明星效应,由于广州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这个芭团从1993年问世、1994年首演至今,短短的八年时间里,紧紧抓住“剧目建设”这个龙头,努力实施“古今并举”这条原则,一鼓作气,锐意进取,充分发挥新体制下“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创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先后聘请多位欧美编导家复排和公演了《葛蓓丽娅》、《吉赛尔》、《天鹅湖》、《胡桃夹子》、《罗米欧与朱丽叶》、《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等七部西方芭蕾舞剧的经典大戏,并特邀海内外华人编导家张建民、傅兴邦分别度身创作和公演了两部中国题材的大型芭蕾舞剧《玄凤》和《梅兰芳》,复排或度身创作并公演了30多个中小型的中外芭蕾剧目,其中包括度身创作的两部中国交响芭蕾《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黄河》,复排的一部中国题材舞剧《兰花花》,以及度身创作的一批小型芭蕾和现代舞《舞越潇湘》、《梦里的草原》、《梦》、《祭典》、《索》、《吻》、《青春协奏曲》、《唤音》、《破碎的心》、《痴》、《照镜子的女人》等等,真可谓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舞团的主要阵容包括张丹丹、佟树声、郭菲、宋婷、王琪、刘娜君、邹罡、朝乐蒙、苏鸿、王伟、唐舸、王志伟等。

仅仅通过八年的努力,进入21世纪的广芭已用灵活的体制、多样的剧目、整齐的阵容、年轻的活力等优越性,为自己打开了舞向各地的大门——不仅频繁出现在海内外的舞台上,而且成为内地五个芭团中惟一长期同外籍舞者和外国芭团签约者,充分体现出芭蕾的国际性,更使四位兄长芭团深感“后生可畏”的压力。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并充分调动起新一代的积极性,广芭在张丹丹的保荐下,先后任命了优秀青年舞蹈家邹罡和佟树声为副团长和副艺术总监,从而使整个舞团继续充盈着青春的气息。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芭蕾健儿已在保加利亚的瓦尔纳、俄罗斯的莫斯科、美国的杰克逊和纽约、法国的巴黎、芬兰的赫尔辛基、瑞士的洛桑、日本的东京等所有重要的国际芭蕾大赛上多次夺得金牌,而银牌和铜牌则更是不计其数,从而使中国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芭蕾大国。以此为基础,1995和2001年,上海这个中国芭蕾的发源地,还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国际芭蕾大赛,不仅为大批的中国芭蕾新秀提供了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良机,而且还吸引了八大国际芭蕾比赛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前来传经送宝和观摩比赛,为中国最终成为芭蕾强国铺平了道路。

不过,同在西方一样,芭蕾自身的问题以及多年来在中国潜伏的危机于新时期,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开始逐渐地冒出头来,如演出剧目过分老化,创作观念和手法严重落伍,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够完备,开发观众远未成为长期化、制度化和指令化的工作,票价同百姓的收入严重倒挂,规范化、法制化和透明化的资助体系尚未形成等等,有待政府有关部门协同各芭蕾演出团体、演出主办单位一道逐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