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剧场的来龙去脉


从发生学上说,“舞蹈剧场”这个概念始于20世纪的20年代,而最初的使用者则是拉班的弟子、反战舞剧《绿桌》的编导家尤斯,他那一代人可谓舞蹈剧场的奠基人和铺路者。
但完整意义上的舞蹈剧场则始于造反精神崛起的60年代,当世界范围内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到底选择哪些方式去共同主宰剧场的争论喋喋不休之际。从美学上说,它同时产生于国内外两种影响:在国内方面,有德国表现派舞蹈“产后痛”的痛苦挣扎形象和尤斯在福克旺埃森学校产生的影响;而在国外方面,则有第一代舞蹈剧场的编导家赴纽约学习几年,然后带回德国的美国现代舞的影响。
第一批名副其实的舞蹈剧场作品产生于1967年:皮娜·鲍希和约翰·克雷斯尼克分别首演了各自的处女作《碎片》和《欧-赛拉-佩》。短短的六年之后,第一批拒绝“芭蕾”标签,倡导“舞蹈剧场”运动的舞蹈团体脱颖而出,一马当先者是皮娜·鲍希。她第一个将原来的芭蕾舞团改名为乌珀塔尔舞蹈剧场,而第一位积极响应她的改革举措者则是编导家格哈德·博纳,他也将自己领导的舞团改名为达姆施塔特舞蹈剧场,探索的目标则是由舞蹈家自治的舞团。鲍希、克雷斯尼克和博纳是舞蹈剧场的第一代,可谓舞蹈剧场大厦的建造者。
继第一代人之后,苏珊娜·林克、莱因希尔德·霍夫曼等第二代人紧追不放,他们同第一代人的年龄相差无几,但却都是出自第一代人曾经领导的舞团,时间在70年代。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是舞蹈剧场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特征是第一、二代人先后进入各自的创作高峰期,如鲍希每年都能推出三部整晚长度的作品,而每部作品大都长达三至四个小时,而不是通常的一个小时,从而使大批的舞蹈剧场佳作得以问世。
90年代以来,当前两代人的创作活力随着生理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减弱时,舞蹈剧场的第三代蓬蓬勃勃地应运而生。与前两代人相比,他们的工作条件要好得多,方式也更加多样一些,可能已在主持某个舞蹈剧场,也可能是自由身的个体户,但均已显示出相当的实力,堪称为舞蹈剧场的发扬光大者。其代表人物有德国人阿希姆·施勒梅尔、莎莎·华尔兹和亨里埃塔·霍恩,也有不少外国人,如瑞士人乌尔斯·迪特里希、葡萄牙人鲁伊·霍尔塔,荷兰人约·法比安,美国人伊斯梅尔·伊沃和阿曼达·米勒、阿根廷人丹尼尔·戈尔金等等,而这种日益国际化的现象不仅是德国舞蹈几十年来日渐明显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恰好也证明了舞蹈剧场在这样一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日益便利的大环境里,不是,也不可能是什么百分之百纯粹的“德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