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脉络


顾名思义,歌舞伎是“歌”、“舞”、“伎”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又称“日本舞蹈”、“古典舞蹈”、“日舞”和“邦舞”,据说是由一位名叫出云阿国的女巫于江户时代的1603年,从传统的《念佛舞》中发展而来的。由女艺人登台,公开表演念佛歌舞,这在封建专制且佛教盛行的江户时代,可谓大胆妄为之举。或许,这是她女扮男装的主要原因,却不料使这种反串的表演形式迅速风靡一时,而由她创造出来的这种舞蹈也成了当时的“摩登舞”,结果使得人们无处不在模仿她的这种新的表演形式。此后,这种舞蹈由于妓女参与演出而遭禁止。史家称这个阶段的歌舞伎为“阿国歌舞伎”,全部由女性歌舞艺人表演。后来,歌舞伎改由清一色17、18岁的美少年男扮女装加以表演,人称“若众歌舞伎”,但不久又遭禁止。然而,男扮女装的这种表演形式还是盛行起来,不过,舞蹈中的戏剧成分加重了,歌舞伎逐渐变成了一种戏剧的形式。由于人们渴望歌舞伎重新登台,纷纷请求幕府开禁,于是,幕府便对演出歌舞伎的美少年们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必须剃去前额的头发,以改变原有的媚态;二是必须保证若众歌舞伎的内容和形式不再出笼,以便断掉人们的淫秽联想;三是鼓励按照狂言的风格表演歌舞伎。由此出现了“野郎歌舞伎”,其主要特点有二:男演员已不再是少年郎了,而是成年人;他们均用紫色的绸布,将剃去前发的额头紧紧地包裹起来。
为了满足各种观众的口味,歌舞伎开始在不同的幕间插演一些舞蹈的段落,而启用的舞者通常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明星,以便能大量地招揽观众。但总体来说,歌舞伎还是以舞蹈为本的一种音乐剧,随后也吸收了舞乐、能乐、狂言、人形净琉璃等姊妹艺术的特色。大约是在西方芭蕾形成规范的1700年,日本也开始有了以教授歌舞伎为生的职业舞师。

歌舞伎场面,图片:美国檀香山艺术学院。
如果说,阿国歌舞伎仍属于整部歌舞伎发展史上的胚胎期,那么随后的若众歌舞伎便是雏形期,而野郎歌舞伎则是诞生期,主要表现在,这个时期的歌舞伎尽力避免有伤风化的嫌疑,逐渐向严肃的戏剧艺术发展,从内容到形式,均开始走向成熟——从形式上说,在原本以歌舞为主的表演形式中,融入了类似“狂言”的念白和剧情;而从内容上看,则开始把江户时代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简明扼要地提炼了进来。由于剧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征日益复杂,而演员同观众也越来越需要近距离的交流,结果转而促使若干新的表演形式应运而生:男女角色开始出现分野,舞台布景增设了引幕,舞台与观众席之间搭起了一条通道。这三个时期先后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直到进入17世纪末的元禄年间,日本歌舞伎才真正进入它的黄金时代,人称“元禄歌舞伎”时期。
元禄歌舞伎时期的“黄金时代说”,主要在于此时的歌舞伎在内容上,已确立了以近松门左卫门为代表的爱情悲剧;而在形式上,则确立“荒事”、“和事”和“女方”等演技。所谓“荒事演技”,指的是荒诞无稽的勇士之演技,动作幅度较大,富于写意色彩;“和事演技”与“荒事演技”相对而言,表演比较写实,以生活化的对白为主;“女方演技”则是指男扮女装的表演已经形成了比较程式化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