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舞蹈一瞥
与香港和台湾不同,澳门没有专业舞蹈团体,而业余舞蹈教学和演出活动却相当频繁而活跃。与香港和台湾相同的是,澳门舞蹈界同内地关系密切,因此,产生于内地的舞龙、舞狮等传统的舞蹈活动,无论是演出,还是比赛,都一直是澳门当地民间娱乐活动中热情最高、气氛最浓的项目。
1985年春,在广东舞蹈家诸幼侠先生的倡议下,澳门舞蹈工作者邓锦嫦、陈振华和吴江辑三位携手,召集当地舞蹈同仁,筹划成立一个舞蹈艺术组织,“目的为加强本澳舞蹈工作者与爱好者之间的团结和艺术交往,以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并为推广本地区舞蹈活动以及作为对外进行交流观摩活动的联系桥梁”。
澳门同胞热爱舞蹈往往出于多种原因,比如在紧张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中释放压力,提高人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操、语言表达、日常行为好习惯和健康心理,等等,因此长期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实际上,这也正是世界各地业余舞蹈蓬勃兴旺的根本原因。
经过一年的筹备,澳门舞蹈协会终于在1986年4月诞生。而第五届理事会主席为邓锦嫦,副主席陈振华,副主席兼财政李美芬等。
澳门舞蹈协会成立10多年来,首先是全心全意地为会员服务,包括每年为他们举办圣诞节、春节联欢会及会庆活动,举办每月舞会及会员内部的国标舞友谊赛,并向当月过生日的会员赠送礼物;与此同时,协会还先后成立了中国舞表演队、爵士舞表演队、少儿舞表演队,独立举办各种演出,不遗余力且不拘一格地造福社会,如主办“'90盛开友谊花”舞蹈专场,邀请并主办内地茂名“小油花艺术团”赴澳演出,派爵士舞表演队前往深圳作交流演出,派少儿舞表演队前往深圳参加广东省第三届少儿艺术花会,举办全澳国际标准舞公开赛,代表澳门派出健康舞队参加美国举办的世界业余健康舞锦标赛及培训课程,举办首届业余健康舞锦标赛澳门区选拔赛,与青洲社区中心合办“共创青洲美好环境”歌舞晚会等等。此外,协会还组织会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性的活动,如协会一开张便为同善堂举办了筹款舞蹈专场,组织舞蹈节目探访老人中心及老人院并赠送礼物,每年为劳工暨就业司主办的《工业安全同乐日》组织舞蹈专场,协助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举办圣诞节和春节联欢会、“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捐血嘉年华、环保嘉年华、基本法宣传晚会、道路安全同乐日、第四届工业展览会开幕式、澳门城市日的演出活动,协助教育暨青年司举办第一至四届青年团体国标舞比赛、协助澳门体育总署组织舞蹈节目在国际马拉松比赛时演出、协助澳门妇联会举办华南赈灾慈善餐舞会筹款活动,协助教育暨青年司及公务华员职工会开办国标舞及健康舞训练班,协助澳门体育总署组织暑期活动,协助预防及治疗药物依赖办公室开办健康舞班,举办每月舞会和国标舞友谊赛等等,不胜枚举。
为了不断提高当地舞者们的表演水平,他们每年均从当地、内地及海外聘请师资,包括从欧洲学成返回澳门的李锐俊等青年舞蹈教师,分别举办中国舞暑期舞蹈营,中国舞、爵士舞、踢踏舞、芭蕾舞、儿童芭蕾舞、现代舞、健康舞、国标舞、拉丁舞师资培训班,国标舞、健康舞、现代舞及中国舞讲座,主持舞蹈体育培训班,教授的课程非常广泛,除以上各类舞蹈之外,还有体育类的幼儿体操、教育性体操、比赛性体操、女子保健操、男子保健操等等,并在每年6月定期举办培训班学员的成绩汇报演出。参加培训的人数逐年递增,据统计,1988—1989年度只有470人,而到了1995—1996年,则多达760人。有时,该协会还组织当地的舞蹈教师外出进修。1996年,澳门舞蹈协会代表澳门同北京舞蹈学院签署了协议,开始合办“中国舞分级考试”的教师培训课程,以便把中国民族舞在澳门的传播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石头公社在户外演出的舞蹈剧场《舞语录》,编舞/导演:李锐俊,摄影:李锐奋。
除澳门舞蹈协会之外,澳门还有澳门舞之友协会、项秉华芭蕾舞学校、蔡晓明舞蹈学校、澳门少儿艺术团、紫罗兰舞蹈团等舞蹈团体。
这些舞蹈社团根据各自的兴趣发展舞蹈风格,既满足了个人的爱好,也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并逐步改变着“文化沙漠”的旧貌。比如澳门工联的舞蹈组,成立40多年来,一直坚持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活动,可谓久负盛名;又如由圣约瑟中学教务主任陈伟主办的云龙舞蹈团,则以创作和表演现代舞为主,题材大多来自中国,因此比较容易为华人观众所理解,并经常去香港演出;再如由李锐俊和吴方洲夫妇携手创办的石头公社,虽然历时只有短短五年,但已因其在舞蹈等表演艺术方面举办的教学、演出、影像放映,在视觉艺术方面举办的展览、交流,在艺术教育和文化政策等方面举办的学术研讨等大量而多样的活动,在港、澳、台地区以及内地名声显赫,成为澳门当代新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有一些团体是由国外或内地去的舞者开办的,他们能从舞蹈中获取的收入往往极其微薄,因此必须在平日里从事其他工作,而在周末从事自己的舞蹈教学和创作演出活动。至于学生业余学舞,大多是出自家长“想让他们学好”的意愿,而非让他们终生以舞为生,因为到目前为止,澳门尚无一个全职的专业舞蹈团。而真正能够以跳舞为饭碗的舞者,就只有那些在夜总会跳艳舞的人们了。
在澳葡政府教育文化司的支持下,1981年开始创办了一年一度的校际舞蹈比赛。澳门共有中、小学近百所,其中大多设有舞蹈组,以便在业余时间开展舞蹈活动,学生可自由报名,或由老师挑选参加。比赛中,许多学校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演出的规模宏大,制作新颖,如教业中学、濠江中学、劳工子弟学校等等每年均能拿出精彩的舞蹈节目参赛。获奖学校的师生则往往会激动得抱成一团,热泪盈眶。可以说,活跃的业余舞蹈生活,以及其他健康的文娱活动,极大地吸引了广大的青少年学生,甚至确保了他们身在花花世界的赌城,却能做到一尘不染——既不去赌角子机,也不去逛夜总会或迪斯科舞厅。舞蹈,因此成为保护澳门青少年学生不受侵蚀的有效手段,不仅令人肃然起敬,而且理所当然地得到家长和学校的大力提倡。
澳门教育暨青年司1987年起,创办了每两年一度国际青年舞蹈节,应邀参演的团体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本地,以及葡萄牙、比利时、奥地利、瑞士、加拿大、巴西、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土耳其等国,演出的队伍常常多达千人,参加者多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业余青少年舞者,而澳门本地的舞者则占一半。这个国际青年舞蹈节不仅展演风格各异的舞蹈节目,而且每届都要举办一次气势磅礴的大巡游,不仅使澳门本地的居民能够欣赏到不同民族千姿百态的舞蹈文化,体验到不同地域别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而且开拓了他们的国际性大视野,强化了澳门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地位。
此外,澳门文化司自1988年起,还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澳门艺术节,受到本地居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舞蹈也是其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项目。
1999年落成启用的澳门文化中心,包括剧院和博物馆两座大楼,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使之成为澳门当代新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象征。其中规模不同的综合剧院和小剧院经常举办海内外水平上乘的舞蹈演出,先后在此演出的团体已有美国的保罗·泰勒现代舞团、葡萄牙的高秉根当代芭蕾舞团、香港的城市当代舞蹈团等等;为配合这些演出,笔者曾应邀前往该中心就现代舞的史论及鉴赏等做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