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彼利埃国际舞蹈节

蒙彼利埃国际舞蹈节

法国最南端的地中海海滨,有座千年古城蒙彼利埃,因成功举办了21届国际舞蹈节而蜚声世界,成为能以法国乃至欧洲当代舞中心的身份,与富丽堂皇的传统芭蕾摇篮——巴黎相映成辉,甚至并驾齐驱,成为法国当代文化的一大景观、法国各级政府的重点资助对象。这不能不算是法国当代文化中的又一奇迹。

在这个当代舞的中心城市,首先有设备齐全的蒙彼利埃国立舞蹈中心、古典气氛浓郁的喜歌剧院、现代风格卓著的伯辽兹歌剧院、硕大的顶点圆形剧场、于叙琳修道院的露天剧场和巴古埃小剧场、巴拉盖葡萄园露天剧场、泰拉尔酒库剧场等等。这些表演空间为这个当代舞中心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980年,年轻气盛的蒙彼利埃编舞家多米尼克·巴古埃出任了蒙市国立舞蹈中心的主任。翌年,他向市政府提交了为当地创办一个国际舞蹈节的计划,并立即得到教授出身并至今不脱离课堂的市长乔治·弗雷奇的首肯。弗市长当机立断,将舞蹈放进了自己的文化发展整体战略中,并拿出大笔经费,当年便开办了这个国际舞蹈节。经过21年的持续努力,并以每年递增的经费,从而将蒙彼利埃一步一个脚印地托举到“欧洲当代舞蹈之都”的显赫地位之上。

自1992年开始,舞蹈节每年能从市政府得到固定数额的启动经费——120万法郎,以保证能邀请国内外15个舞蹈团,前去演出35个节目,而实际上,此后每年的经费都在递增。与此同时,舞蹈节还从其他不同的渠道,得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和不同部门的资助,总的数量则要大得多,比如1998年总共筹集到的资金是1004.5万法郎,其中包括来自蒙彼利埃市政府的370万,蒙彼利埃大区的320万,中央文化与交流部的185万,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文化分会的50万,埃罗大区文化总会的17万,外交部艺术行动委员会的52.5万,外交部国际事务司的10万,也就是说,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经费已多达近1000万法郎。

1983年,巴古埃明智地放权,将舞蹈节主席的要职,交给从一开始创办舞蹈中心和舞蹈节便与自己亲密合作的艺术行政管理家让-保罗·蒙塔纳里,以便集中精力从事创作,并保证舞蹈节得到健康发展。果不其然,在蒙塔纳里的领导下,舞蹈节16年来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舞蹈名家前来演出,而在艺术创作上,蒙塔纳里则始终坚持了对艺术家们的充分尊重,决不插足他们的创作观念、方法和过程,使舞蹈节逐渐成为世界性当代舞的前沿。

在舞蹈风格上,由于蒙彼利埃市政府的官员们支持古典芭蕾,舞蹈节的首任主席巴古埃支持现、当代舞,而现任主席蒙塔纳里则对各国的民族舞和传统舞更感兴趣,于是乎,就有了如今这样一种以当代舞这种初衷为主,多种风格并行不悖的最佳格局。

img

1998年应邀在蒙彼利埃国际舞蹈节上演出的非洲当代舞《带洞的眼睛》,创作并演出:[布基纳法索]萨里亚·尼·萨多舞蹈团,摄影:[法]马克·吉诺。

自创办至1998年,蒙彼利埃国际舞蹈节18年来总共邀请了50个外国当代舞蹈团和86个国内当代舞蹈团、25个外国芭蕾舞团和73个国家的传统或通俗的歌舞团、14个国内外音乐团体前去公演,并举办了139个图片展览、8次专题展览、406次电影和录像展映、38次讨论会和辩论会,可谓成绩斐然。尤其通过这些系统的演出活动,舞蹈节用了18年的时间,向本地的观众和舞蹈界陆续介绍了20世纪最伟大的舞蹈家和舞蹈团。这些应邀前去演出过的外国单位中,还有三家来自中国:在当代舞方面,有中国的第一家现代舞蹈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1994年)和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专业的师生演出队(1997年);在传统舞方面,则有成都歌舞团(1985年)。

需要特别记下一笔的是,在中法友好关系史上,蒙彼利埃市政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在所有法国城市中率先同中国城市结成兄弟合作关系,而对口的则是天府之国的成都市。至于这个国际舞蹈节,对中国更是情有独钟的,因为其主席蒙塔纳里先生,大学毕业后曾专门学过三年的中文,这无疑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密切了对中国人民的感情。而在法国方面,舞蹈节更是邀请了中国老中青几代人中的全部代表人物及其舞团前去演出。

此外,舞蹈节期间还举办各种舞蹈训练课程、研讨会、舞者团圆会,以刺激创作者们的灵感,增加蒙彼利埃的艺术气氛。舞蹈节结束之后,包括蒙塔纳里主席在内的全体工作人员还受蒙彼利埃政府的委托,负责策划组织其他的演出活动,以保证当地居民能够常年得到丰富多彩的舞蹈节目。因此,本来一年一度的舞蹈节发展成了常年运转的舞蹈机构,发挥着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