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

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

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1984年由里昂舞蹈宫主任居伊·达尔梅先生创办。由于从一开始,便得到了里昂市、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以及法国中央文化与交流部等各级政府的鼎力相助,到2000年为止,它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九届,而参加演出的舞团、舞团的国际覆盖面、舞蹈节的具体内容、各类演出的场次、观摩演出的观众人次,以及在国内外产生的巨大影响诸方面,均不断得到扩大。

img

1996年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狂欢大游行中的欧洲高跷,图片: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

从第二届开始,这个国际舞蹈双年节开始走上了一个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基本上每届均选定一个不同的主题,它们依次为:

《德国表现主义舞蹈及其影响》、《法国舞蹈400年》、《美国故事》、《西班牙激情》、《非洲妈妈》、《巴西色彩》、《地中海热风》。

2000年为第九届,主题是《丝绸之路》,31个团体及2位独舞表演家分别选自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其他亚洲国家的韩国、日本、泰国、印度、蒙古、克罗地亚、叙利亚、伊拉克,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欧洲的乌兹别克斯坦、荷兰和法国等等,其中,来自中国各地的团体多达10个,而惟一的两位独舞表演家也都是中国香港的梅卓燕、杨春江(均为自编自演的现代舞),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整个国际舞蹈节上,可谓独占鳌头,出尽风头。

北京舞蹈学院的新编古典舞节目、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舞团的《民族民间舞晚会》、上海歌舞团的舞蹈服装表演《金舞银饰》令法国观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也有如中国台湾、香港、广州和北京的现代舞,近年来在国际舞坛上捷报频传,撼人心魄。像林怀民先生和他的“云门舞集”独领风骚,已成为亚洲现代舞的旗舰舞团,因此,得到了所有舞团中惟一能演出两台节目《流浪者之歌》和《水月》的殊荣,而剧场的效果则令西方人瞠目结舌、赞叹不已;还有像演出的汉唐乐舞《艳歌行》,被认为是“最具东方人文精神和西方现代概念的室内乐舞”;林丽珍率领的无垢舞蹈剧场此次演出的《花神海之心》更达到了令人振聋发聩的威力;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了黎海宁的现代舞史诗《九歌》,让西方人体验到了中国文化和美学不同于西方的深层底蕴和力度;作为香港现代舞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梅卓燕自“回归”以来,一直以个人的身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代表,走红于世界各地大舞台上,此次,她参加了整个舞蹈节开幕演出;杨春江是香港现代舞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并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的新作《自然人体的天堂》将精心拍摄的录像与自己灵活多变的身心巧妙地融为一体;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借助于“改革开放”的东风,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业的现代舞团,10多年来,在海内外大批专家学者的调教下,尤其是在创始团长杨美琦和艺术总监曹诚渊的精心培养下,涌现出了大批身心并用、技艺俱佳的现代舞精英,创造了法国人疑惑不解的“中国奇迹”,因此,李宏钧也应邀在开幕式上表演了他在巴黎的获奖独舞《我要飞》,受到各国舞蹈家的称誉;北京现代舞蹈团自1999年张长城和曹诚渊接任之后,在国际舞坛上频频亮相,为首都北京现代新形象的树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晚会也让西方人领略了中国现代舞的巨大潜力。

在亚洲其他国家,给人印象最深的演出是日本现代舞蹈家敕使川原三郎的舞蹈剧场《绝对的零》。他兼编导、演员、音乐联席总监、布景设计、服装设计和灯光设计六职于一身,仅仅通过个人调遣自如的肢体、张弛得当的对比,外加一点影像资料和一个少女的偶尔出场,便把全场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了。

在东道主法国方面,有三个现代舞团的出演。首先是如日中天的法国当代舞的编舞家让-克洛德·加洛塔为他的格勒诺布尔国立舞蹈中心创作的当代舞剧《马可·波罗的眼泪》。这部舞剧的灵感来自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行记》的问世过程,但编导家选择了一条介乎于两者——类似于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的道路,并且彻底打破了人们熟悉的西方传统芭蕾舞剧富丽堂皇,且远离舞蹈动作诗意本体的叙事风格,而以朴素无华的舞台气氛和融会古今的当代风格,去着重传达马可·波罗浪漫的内心感受和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人感悟到700多年前的历史氛围、马可·波罗的胆识和壮举,以及舞蹈自身的动作本质。

第二部法国作品是由里昂本地的现代编导家黛尔芬·高德小姐为自己的舞团创作的当代舞剧《垂死的蚕蛾》。作为法国最早的丝绸生产之都,这部舞剧的题材来自20世纪初里昂当地发生的一个真实却离奇的故事:一群丝绸厂的女工因对蚕丝甚至蚕茧迷恋得不可自拔,初而产生了性欲(恋物癖),继而偷盗丝绸,并因此被捕入狱,后被送进了疯人院……为了舞蹈的方便,编导家把洁白透明的丝绸拟人化成了第五个人物,并使四个人时而像蚕茧那样爬行于地面,时而成为剧中的传奇人物。由于这个故事在里昂民众中间广为流传,因此,观众的热烈掌声,甚至喝彩声证明了,他们在理解上没有任何障碍,故而能够集中注意力观赏。在动作的传情达意上,高德小姐的手法显然也打破了古典芭蕾的叙事风格,主要传达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因此,更加接近克劳德的《马可·波罗的眼泪》,属于比较典型的当代舞风格。这个作品也是舞蹈节的委约制作。

第三个法国舞团也是来自格勒诺布尔的克里斯蒂娅娜·布莱兹舞蹈团,风格也是当代的,作品名称叫《小心丝绸》。同前面两部作品决然不同,这个作品完全不讲故事,而讲哲学——对于诸如丝绸那样表面柔和、美丽的东西,一定要加倍提防,比如叱咤风云的“现代舞之母”邓肯,就死于一条长长的,且飘逸的丝巾!而这一切概念则是通过动作在时间、空间和力度各方面的强烈对比来转化成的一种感觉。

第九届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的观众总人次是79060,不算展览、太极课程和其他示范报告的观众和参与者,其中购票的观众多达71531,比上一届多出11%,赠票人次为7529,剧场上座率平均数为90%;此外,狂欢大游行的观众多达20万,而法国国家电视3台的现场转播则吸引了另外15万观众,总计35万观众。与此同时,舞蹈节还邀请了249位海内外记者,其中包括96位外国记者,并有海内外19个电视频道作了不同程度的报道。

2002年,第十届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的主题现已确定——《从墨西哥到阿根廷——走向自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