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舞蹈在亚洲的广泛影响

印度舞蹈在亚洲的广泛影响

佛教流行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诸国,而印度教更兴盛于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因此,人们能够在这里的舞蹈中,找到印度舞蹈的表演和影响,以及梵剧那融舞蹈、戏剧、诗歌与歌唱于一体的基本特征。

不过在中国,一目了然的印度影响只能在中国石窟壁画中婀娜多姿的飞天舞姿和复杂多变的手势中找到——丰乳、细腰、肥臀、大胯的女性之美给人充裕却不过分的视觉享受,细腻、滋润、娇嫩、妩媚的手势语言,足以令人感受到印度舞蹈的风情万千。或许由于儒家礼教思想更加盛行于古代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这几个东亚国家的原因,这种大有纵情声色之嫌的印度舞蹈只能被撇在偏远地区的石窟里空守寂寞与孤独了。

在印度之外的南亚诸国,如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国,佛教和印度教文化及其舞蹈则占有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在东南亚诸国,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国,印度文化及其舞蹈也占有着相当突出的地位。

img

影响广泛的“三道弯”——奥迪西,摄影:[印]马海西·布哈特。

就动作特征而言,印度舞蹈中那种背部的曲直变化、膝部的外开弯曲、手势的丰富多彩和面部表情的变幻莫测,都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舞蹈面貌。就题材而言,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成为这些国家不少舞蹈家的创作源泉。而就审美原则而言,包容着4000种手势表情和大量表演规范的经典文献《乐舞戏剧论》,一直在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或影响着这些国家的表演艺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国家的本土文化永远孕育着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舞蹈风格,并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征。

参考书目

[印]莫汉·科卡著:《印度舞蹈的辉煌》,喜马拉雅书店1985年版。

[印]普罗杰什·班纳吉著:《印度民间舞的美学》,宇宙出版社1982年版。

萨维特丽·奈尔文龙治芳译:《双手可以道出一切——印度手势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信使》1993年版。

于海燕:《印度古典舞蹈的手势语言》,《舞蹈论丛》1982年第3—4辑。

潘丁丁 龚建新 祁协玉绘:《龟兹壁画线描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介凡编绘:《飞天伎乐资料》,辽宁美术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李振甫编绘:《敦煌手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

薛天 欧建平:《南亚印度之行》,《舞蹈艺术》1986年第2—3辑。

欧建平著:《世界舞蹈剪影》,人民邮电出版社1989年5月版。

欧建平著:《人体魔术——舞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6月版。

[美]托马斯·芒罗著 欧建平译:《东方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印]帕德玛·苏蒂著 欧建平译:《印度美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