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剧场舞蹈的发源地——中央戏剧学院

img新中国剧场舞蹈的发源地——中央戏剧学院 img

1949年7月1日,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北京中南海的怀仁堂召开,但舞蹈界的正式代表仅有吴晓邦、戴爱莲、陈锦清、盛婕、梁伦和胡果刚6位,与其他姊妹艺术相比,力量显得非常单薄,大量地培养舞蹈干部和教育创作骨干,成为全国舞蹈界的当务之急。

1950年中央戏剧学院(简称“中戏”)成立时,华北大学三部的舞蹈队便加盟“中戏”,然后扩建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个舞蹈团。为了适应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中戏”的规划中包括了创办一个舞蹈系,系主任已确定为吴晓邦。但为了解决各地急需舞蹈干部的燃眉之急,不得不决定利用现有的条件,先办两个短期的播种和提高班。

于是,1951年3月15日,中央戏剧学院在同一天开办了两个学习班,一个是由中国舞蹈大师吴晓邦(1906—1995年)主持的“舞蹈运动干部学习班”(简称“舞运班”),另一个则是由朝鲜舞蹈大师崔承喜(1912-)主持的“舞蹈研究班”(简称“舞研班”)。

“舞运班”的任务是“培养新舞蹈运动的干部”,课程设置包括自然法则、芭蕾、中国戏曲在内的舞蹈基础技术课,包括文艺理论和舞蹈理论在内的理论课,创编实习课、舞台美术课、音乐课、文学课以及相应的文化课。师资除吴晓邦亲自授课之外,还有以叶宁为首的教研组,其中包括基础业务课教员骆璋、彭松、程代辉、梁世凯,中国古典舞教员高连甲、刘玉芳,代表性(即芭蕾舞剧中的“性格舞”)教员索科夫斯基夫妇,钢琴伴奏赵似兰、郭佩芳,生活干事潘继武,政治教员张卫华、杨蔚、田泽沛、陈紫云,舞台美术课教员张尧、余所亚,音乐课教员刘式昕、施正镐,文学课教员林莽,文艺理论教员丁茫(张真)。

全班同学共61人,其中有47人来自各地文工团,入学前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其他14人为新生。他们中间的邢志汶、曹仲、罗雄岩、孙颖、李澄、尉迟剑鸣、傅静萍、刘恩伯、邬福康、李秀廉、田静、胡雁亭、郜大琨、满恒元、朱苹、杨敏等人,毕业后均成为全国舞蹈界不同部门的栋梁之材。

与“舞运班”不尽相同,“舞研班”的任务是“一方面培养中朝籍舞蹈艺术干部,另一方面进行创作和演出(包括中国舞的研究和整理),二者又要相互结合。”教员,在朝鲜方面,有崔承喜本人、朝鲜三级国旗勋章获得者安圣姬(崔承喜之女)等7人,在中国方面,主要是戏曲表演家刘玉芳、马祥麟、荀令香、王荣增等7人,以及由刘吉典、傅雪漪等15位中朝两国乐师组成的音乐组、一个承担全部演出设计制作工作的舞台美术工作组。

“舞研班”的学生数量多于“舞运班”,有110人,其中有中朝两国学员各55人,在中国籍的学员中,有40人入学前已是各地文工团的团员,而在朝鲜籍的学员中,有15人来自原崔承喜舞蹈研究所,其余则是新招的学生。这些学员毕业后在各地大显身手,成就赫然,如李正一、李百成、蓝珩、张善荣、胡尔肃、王世琦、李耀先、佟佐尧、舒巧、杨宗光、李淑子、张奇、崔美善、李仁顺、斯琴塔日哈、蒋祖慧、王连城、安胜子、许明月、欧阳莉莉、陈春绿、黄玉淑、金艺华、宝音巴图、高金荣、章民新、朴容媛等等。

1995年春节前夕,中央戏剧学院45周年校庆之际,“舞运班”和“舞研班”两个班的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欢聚一堂,回首当年,心潮澎湃,缅怀人虽故去,但功比天高的吴晓邦和崔承喜两位先生,总结自己毕业后的辉煌与遗憾,更是感慨万千……他们决定用文字追忆当年的青春年华,更用热血重温自己的奋斗历程。于是,我们的书柜中便有了一本部头虽不算大,却价值连城的回忆录,为我们这些后来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