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克》(四幕现代芭蕾舞剧)


【背景介绍】芭蕾舞剧《斯巴达克》1954年由前苏联著名作曲家阿拉姆·哈恰图良作曲,1956、1958和1968年分别由编导大师利奥尼德·雅格布松、伊戈尔·莫伊塞耶夫和尤里·格里戈洛维奇分别搬上了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剧院和莫斯科大剧院这两个大舞台。不过,惟有格里戈洛维奇的版本寿命最长,并且以舞台演出、电影艺术片和实况录像等方式风靡了世界,被誉为“自《罗米欧与朱丽叶》之后,不容置疑的最佳苏联舞剧”,并有澳大利亚等国的芭蕾舞团复排上演,而舞剧的音乐和格氏的这个版本还双双获得了“列宁奖金”等殊荣。
【剧情梗概】舞剧题材选自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长篇历史小说;剧情发生在公元前73年古罗马帝国的衰败期,这是一个真实而惨烈的悲剧故事:众多的色雷斯奴隶为满足贵族们的血腥嗜好而纷纷丧命于角斗场上;为根除各种非人待遇,重新获得人身自由,他们在奴隶领袖斯巴达克的身先士卒下浴血奋战,同以克拉苏为首的罗马军团,展开了这场声势浩大、气壮山河的正义战争。尽管最后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他们为自由而战的精神却永垂千古,为后人所铭记,所传颂,所钦佩,所感动……
【精彩舞段】《斯巴达克的独舞》,每幕均有,编导家在舞与情的关系上,尽可能去为情设舞,以舞带情,确保了每个感情的高潮,剧名主人公斯巴达克都有与之相得益彰、技巧高难的精彩舞段,以便去宣泄内心深处的独白,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并突出阳刚之气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斯巴达克与弗律吉雅的双人舞》,每幕均有,通过对男女之情于生离死别之际的尽情抒发,为奴隶领袖斯巴达克塑造出更加丰满动人的正面形象;舞段中大量地借鉴了杂技和技巧的高难动作,极大地丰富了双人舞原有的托举技巧,进而将男女主人公此情此景的心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斯巴达克》中斯巴达克的独舞,舞者:[前苏联]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摄影:[英]朱迪·卡梅伦。
《40位奴隶的男子群舞》,选自第一幕,表现了众多的奴隶们在斯巴达克的号召下揭竿而起,砸碎锁链,奔向自由时的火样激情,以及为争取彻底解放而殊死搏斗的坚定决心;这个男子群舞的规模之巨,气势之大,可为空前绝后,为改变芭蕾舞台上积重难返的阴盛阳衰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