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诃德》(四幕古典芭蕾舞剧)


【背景介绍】最早让西班牙文学名著《唐·吉诃德》穿上芭蕾舞鞋之人,是奥地利芭蕾大师弗朗茨·希尔韦尔丁,时间是1740年,地点则在维也纳。18世纪的法国芭蕾大改革家乔治·诺维尔于1768年也创作过一个版本,音乐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斯塔泽尔,但至今依然常演不衰的版本则出自“古典芭蕾之父”俄籍法国人马里于斯·佩蒂帕之手,作曲家是奥地利作曲家阿洛伊斯·明库斯,首演时间和地点分别是1869年12月26日的莫斯科大剧院。
从编年史的角度来看,《唐·吉诃德》的成功经验实际上为佩氏的《舞姬》(1877年)、《睡美人》(1890年)和《天鹅湖》(1895年,其中的第一、三幕)的风靡世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在这些舞剧中形成的“性格舞”(指各种异国情调的民族民间舞)模式,最初则来自这部西班牙题材的《唐·吉诃德》——西班牙风格的民间舞,可谓性格舞中最能出效果的。性格舞是佩蒂帕为古典芭蕾舞剧确立起来的模式之一。所谓性格舞,指的是各种异国情调的民族舞或民间舞,在全剧中起着渲染气氛、烘托场面、丰富色彩和推动情节等作用。
【剧情梗概】这部芭蕾舞剧取材于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但主要人物已不再是唐·吉诃德,而是小旅馆老板的女儿基特丽和理发师巴西里奥,唐·吉诃德则成了一个纯粹的陪衬。同任何一部古典芭蕾舞剧一样,故事情节总是“好事多磨,但有情人终成眷属”之类的模式,不过是编导家和表演家大舞特舞的借口,或者说,仅是串联舞蹈珍珠的一根金线。正因为如此,其中的双人舞常常作为折子戏,拿出来单独演出。为了给全剧增加些感情的波澜,编剧必须安排某人从中作梗,而这里的作梗者便只能是基特丽的父母了。
【精彩舞段】基特丽与巴西里奥同跳的一段双人舞,而基特丽在“女子变奏”中使用了能充分体现西班牙火热民风的扇子。这个舞段比较特殊,因为虽是典型的双人舞,却又带有浓郁的性格舞色彩,因此,是各大国际芭蕾比赛上的必选剧目。所谓双人舞,是佩蒂帕为古典芭蕾舞剧确立起来的模式之二,即在A B A三段体的模式下,男女舞者初而合舞,速度为慢板,继而分舞两轮,又称男女变奏,节奏为快板,以充分炫耀各自肢体能力的绝活儿,尤其是让男舞者有机会从女舞者的身后走出来亮亮相,最后在快板的高潮中再次合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