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在台湾


对原住民丰厚舞蹈遗产的关注与搜集早在40年代末便已开始,李天民与余国芳夫妇、刘凤学等前辈们均作出过艰辛的努力。1990年岁末,“原舞者”这个原住民歌舞团在高雄市成立,18位使命感极强的原住民后裔成为首批舞者。翌年4月1日,该团在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首次亮相,2000多个席位座无虚席,台上台下泪水交融。同年秋天,台北“国家”剧院举办《原住民乐舞系列》,使原住民的舞蹈首次进入宝岛档次最高的大雅之堂。此举成为台湾舞蹈界90年代十大盛举之一。

原舞者演出的原住民《年祭歌舞》,图片:原舞者。
历年来自内地赴台的舞蹈家们对于正宗民族舞在宝岛的传播,以及当地民族舞的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对于土生土长的台湾民族舞蹈家来说,这些来自内地,却同样带有极大再创作成分的民族舞,有意无意地成为他们“极力从书籍、图片去建构对中国的幻想”,创作自己的民族舞的榜样。
高梓与高琰姊妹俩从小便对戏曲表演艺术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姐姐高梓曾赴美深造四年,回国后在北平和南京的名牌大学体育系任主任和舞蹈教授,1949年移居台湾,继续从事舞蹈教育。妹妹自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体育系毕业后,也在多所名校任教,1949年移居台湾,在师范大学等院校任舞蹈教授,1964年创办了台湾第一所高等舞蹈教育机构——中国文化大学舞蹈系,并出任系主任和教授。1966年,她应邀赴美国和加拿大教授中国民族舞,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舞蹈传统,大受欢迎。1968年,她为附中舞蹈科学生创办了华冈舞蹈团,并率该团出访许多国家。
作为出色的舞蹈编导家、教育家、研究家和组织活动家,李天民以其充沛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开拓出许多前所未有的领域:1948年赴台,随即开始搜集、研究台湾原住民(也称山地人)的舞蹈,成为最早关注这种舞蹈的研究家之一。他与夫人余国芳集40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大成,编撰了三大卷的《台湾原住民舞蹈集成》,其中囊括了所有九个部族的舞蹈。由他创作的《中华历代衣冠文物乐舞》和《各民族服饰与乐舞》在台湾首开舞蹈与服饰相结合之先河。自1952年开始,在一年一度的台湾民族舞蹈比赛上,他担任评判长达20年之久,极大地推动了宝岛民族舞创作与教育的发展。
郭惠良毕业于台中师范学院,是台湾长期从事少儿舞蹈教育与创作的资深舞蹈家。从50年代起,她开始深入城乡,深入研究台湾本土艺术及其相关的民俗与祭仪,创作演出了《台湾乡土情》等大批民族风格的舞蹈。1964年,身为国小舞蹈教员的她,大胆而有效地改革了当时的舞蹈教学形式——舞蹈唱游,并先后创办了“绵绵舞蹈教室”和“绵绵儿童舞蹈团”。该团在海内外各类舞蹈比赛中获得85项大奖,其中包括由女儿陈学绵在南非获得的独舞和双人舞冠军。
作为表演家、编导家、管理家、教育家和出版家五位一体之人,蔡丽华是独一无二的。她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60年代开始搜集、整理台湾的民族舞,并数次赴福建采风探源。1978年以来,她创作的《台湾跳鼓》等作品,获南非国际舞蹈大赛的四块金牌。1980年,她又以台湾庙会节庆舞蹈——《庆神醮》,获法国第戎国际舞蹈大赛铜牌。1988年,她与人携手创办了台北民族舞团,立志成为“以台湾本土风格舞作独树一帜”,并“以重建传统舞艺,开创台湾民族舞蹈新境为职志”。舞团成立10多年来已赴海外巡演10余次,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的大舞台和舞蹈节,并总是载誉而归。1996年,她成为台湾高等舞蹈教育机构中第五个舞蹈系的系主任,后又赴美攻读了舞蹈硕士学位。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她自掏腰包,孤军奋战整整两年,硬是创办起了台湾50年来的第一家专业刊物——《台湾舞蹈杂志》。两年的时间里,出版了图文并茂、高质精美的刊物共18期,受到海内外华语读者的热烈欢迎。
1978年,曾在历届民族舞蹈大赛上多次获奖的林丽珍又以《不要忘记你的雨伞》这台舞展艺惊台湾舞坛,并立即博得“台湾舞界编创上难得的奇才”之美誉。更令人吃惊的是,这样一位女才人居然为了相夫教子而激流勇退,将生活的焦点从创作转入家务,一别舞台生涯就是17年之久!1995年5月,她在各方的激励下,以台湾宗庙文化之人文精髓编创的大型舞作《醮》,再度轰动艺坛,引起人们的惊异,更博得众家的赞叹!在长达80分钟的作品中,她所表现出的敏锐的洞察力带有典型的,甚至超乎寻常的女性细腻,而在挖掘人类共有的内心世界时所流露出的那份深邃和周全,那股对大地母亲,对列祖列宗,对宝岛台湾的永恒情结,不仅气势磅礴地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宣泄了个人的灵气,更使人们理解了她放弃舞台17载的内在必然性。
郭晓华和孔和平是继李天民、高琰和刘凤学,陈华、林阿梅和阎仲玲等两批内地舞蹈家分别于40和70年代赴台后,第三批内地舞蹈家赴台以来得到台湾舞界普遍承认的舞蹈伉俪。两位舞蹈家均出自古都西安,80年代初移民香港,在香港舞蹈团任主演和编舞。在首任总监江青,以及曹诚渊、黎海宁等香港舞界栋梁的关照和支持下,郭晓华的编舞才华,以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创作路径得到了拓宽,自编自演的女子独舞《走西口》在由香港市政局主办的青年编舞大赛上,一举夺得现代舞组的冠军。此后,她两次赴美深造编舞,视野大开,随后应邀赴英、美、日多国编舞,备受好评。1988年末,她赴台湾教学,随后移居至此,教舞编舞并举,代表作包括《舞花武旦》、《游园惊梦——旦角的变奏》等。她的作品结构严谨,发人深省,融浓郁的当代气息和深厚的传统底蕴于一体,在国际舞坛上备受瞩目。1991年,她为台北民族舞团编导的群体《鼓舞》在南非举办的国际现代民间舞大赛上,一举夺得冠军!孔和平在素以师资强大而著称的“国立艺术学院”舞蹈学系任教以来,教学态度和质量均得褒奖,为学生创作的舞蹈《喀尔马克琴曲》被带往海外公演,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台湾著名舞评家卢健英评价两位舞蹈家的风格是“脱离了传统民族舞蹈的窠臼,强调现代与创新”。

台北民族舞团演出的舞作《醮》,编导:林丽珍,摄影:蔡茂德。

郭晓华编导的舞作《游园惊梦——旦角的变奏》中的舞段《惊梦》,摄影:黄浩良。
秘克琳出生并成长于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少年时代从《马可·波罗东游记》中,了解到地域辽阔的中国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1964年,30岁的秘克琳作为神父,远渡重洋来到台湾,试图在这座宝岛上实现自己艺术天国的神圣理想。他没有沉溺在台北、高雄等繁华的大都市,而选中了偏僻的罗东镇。在经费匮乏,人力短缺的情况下,他终于草创了如今被台湾舞界誉为“最活跃的民族舞团”——兰阳舞蹈团。35年过去了,团员们换了一拨又一拨,教员们走了一批又一批,但秘神父却坚守阵地,其“推广、研究、创作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教育,舞着舞着,国界、政治、仇恨都因相互了解而消融了”的宗旨却始终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