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剧场舞蹈家的摇篮——北京舞蹈学院

img新中国剧场舞蹈家的摇篮——北京舞蹈学院 img

在清新宜人的北京紫竹院公园和气势恢弘的国家图书馆北侧,有一座“舞蹈家的摇篮”令世人瞩目,更使舞者神往,它就是北京舞蹈学院(简称“北京舞院”)。

这座“舞蹈家的摇篮”,可谓名副其实,因为建院48年来,它为中国乃至世界舞蹈界培养出了2000多位表演、教育、编导和史论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光彩夺目的世界级表演明星、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和编导专家。此外,中央芭蕾舞团和东方歌舞团也诞生于此,而由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团更是在海内外赢得了“精英荟萃,朝气逼人”的美誉。

1954年9月6日,在中央文化部的直接领导和苏联芭蕾专家的大力协助下,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中等专业水平的北京舞蹈学校正式建立。至此,筹备委员会主任——留日归来的现代舞蹈家吴晓邦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并将这座初具规模的摇篮交给了首任校长——英国留学回国的著名芭蕾舞蹈家戴爱莲。1964年,该校一分为二成中国舞蹈学校和北京芭蕾舞蹈学校,前者主攻中国民族舞,后者专修西洋芭蕾舞,分别由曾留学朝鲜崔承喜舞蹈研究所的舞蹈教育家陈锦清和曾留学英国的舞蹈艺术家戴爱莲出任校长。1978年10月1日,舞校升格为北京舞蹈学院,陈锦清、李正一、吕艺生先后担任过院长的要职,现任院长王国宾。

img

从师资力量来看,近50年来,北京舞院先后造就了几代杰出的舞蹈教育家。许淑英、李正一、唐满城、张旭、曲浩、彭松这六位元老,分别代表着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和中国舞蹈史研究的最高成就。2002年春季,大学部和附属中学任职的教职工共有476人,其中大部分为教员,包括教授15人,副教授28,高级讲师30人,讲师、助教及见习教师共182人,共计245人,其中,大学和附中的教员人数分别为138人和107人。此外,学院附属的科研所还有研究员和副研究员8人,属下的青年舞蹈团有国家一级演员5人和二级编导1人,他们中间不少人经常开设学术讲座,或兼任正式课程。因此,称北京舞院的师资队伍名家荟萃、气势磅礴,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

img

前苏联芭蕾大师古雪夫1958年为北京舞蹈学校学生排练《天鹅湖》,图中舞者:白淑湘。

从教学质量来看,正是由于这些教育家们40余年如一日的出众才华和默默奉献,当代中国的剧场舞蹈才可能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各国舞蹈赛事和舞蹈节的排练厅里及大舞台、评委席和领奖台上,才可能经常闪耀着中国人的翩翩风采,芭蕾表演家白淑湘、钟润良、孙正廷、张纯增、吴诸捷、薛菁华、王艳平、郭培慧、张丹丹、唐敏、冯英、李存信、应润生、张卫强、赵民华、朱跃平、王才军、李莹、李颜、徐刚、潘家彬、魏东升、梁靖,东方舞专家张均、于海燕、王丁菲、赵世忠,中国民族舞蹈家郑韵、赵青、斯琴塔日哈、陈爱莲、杨美琦、江青、潘志涛、季锦武,编导家蒋祖慧、赵宛华、贾作光、栗承廉、李承祥、王世琦、张护立、李仲林、邢浪平、张毅、刘少雄、房进激、陈泽美、蒋华轩、李雅媛、舒均均、陈敏,舞蹈管理家汪曙云、游惠海、韩统山、李晓筠、彭绍刚、杨建章、史大里、冯碧华、彭燕燕等等,仅是2000多名历年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而这个严加筛选的名单还不包括大学建立之后的新一代人物。

目前全院共有全国统一招收的学生近千人,其中仅是大学部的学生便多达542人,包括本科生384人,专科生158人。此外,还有外国留学生和台港澳地区的学生20余人,尚未计算在这些“统招生”之内。

img

北京舞蹈学校第二届编导班1959年创作,并由学生们演出的中国神话舞剧《鱼美人》,主演:陈爱莲、王更尧。

学院的成人教育也成绩显著:目前函授大学有学生一百多人,而夜间大学也有不少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为在职的舞蹈工作者,他们通过两年业余时间的学习(函授需要接受教师的面授),经过严格考试并且成绩合格后,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

img
img

从整个学院的规模来看,北京舞院堪称“世界第一”:占地面积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高达7层的教学主楼中拥有宽敞明亮、木制地板和把杆齐备的专业教室42个,其中大多已铺上了高质量的地布。此外,还有医务室和科研所各1个、小型剧场(“沙龙舞台”)1座、文化课教室20个、琴房36个、教职工宿舍大楼6幢。

从舞蹈品种来看,北京舞院2002年的9个系中,既有东方的中国古典舞系、民族民间舞系,又有西洋的芭蕾舞系、下设在编导系的现代舞专业、音乐剧系、包括国标舞专业在内的社会舞蹈系;既有编导系,又有史论系;而附属中学也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3个专业。这种从东方到西方,从实践到理论的门类之齐全,在世界范围里均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

现代舞专业的开办是北京舞院的历史性创举。1991年春,在舞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青年教师和编导家王玫特邀笔者合作,并万里之外请到了美籍韩国现代舞大师洪信子前来教学,由此创办了该院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的现代舞培训班,为日后建立现代舞专业准备了师资、教材、剧目和教学经验。1993年秋,第一个现代舞专业班终于诞生,学制两年,标志着北京舞院在学科建设上填补了40年历史上的空白,并在中国的土地上,首次给现代舞这种惟一能够亲近我们这个时代的舞蹈品种以一席之地。1995和1998年秋,又先后招收了两个现代舞专业班,并升为四年制的大学本科,分别由张守和与王玫主持教学。八年来的成绩有目共睹:毕业生们已成为全国各地现代舞教学、创作和表演的生力军,而师生们不仅在法国、白俄罗斯等国际现代舞大赛上屡屡摘金夺银,而且为中国芭蕾在各大国际比赛上顺利通过“现代自选作品”关,最终夺得金牌和大奖,而立下汗马功劳。

舞蹈史论系堪称中国舞蹈理论人才的后备军,始建于1985年,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了四届本科生近60名,学制均为四年。该系的培养目标是,在舞蹈史和舞蹈理论方面培养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人才。首届学生由于主要来自各个舞团舞校,缺少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所必备的汉英语言和理论思维等多方面的系统训练,因而毕业时出路不佳,不少人毕业后便改行了。因而,此后的招生对象便转向了普通高中的优秀毕业生。

社会舞蹈系可谓“适者生存”的典范,该系创建于1989年,教学任务是为全国各地群众舞蹈机构,培养和输送国标舞的师资及表演人才,以求对内地近年来兴起的“国标舞热”加以积极的引导,并赢得客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尽管北京舞院和中国内地舞蹈界不少痴迷于“严肃艺术”者的内心深处,对这种以往观念中的“轻歌曼舞”和“业余活动”照旧持藐视的态度,但国内外接二连三的国标舞大赛、频频获奖的该系学生,以及令舞院其他师生们咋舌的授课和表演收入,均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家的观念,更无声地传授着“适者生存”的秘密。为适应内地演艺界对音乐剧人才的热切需求,该系随后又在国内舞蹈界一马当先,创办了音乐剧专业;2002年,该专业晋升为系。可以预料的是,由于西方音乐剧对舞蹈成分的日益加重,北京舞院的这个音乐剧系势必占有非舞蹈院校所无法媲美的优势。

社会科学部是专门为这个舞蹈家摇篮提供文化底蕴的宝库。该部1988年建立,下设哲学政治经济学、艺术史论、中文、外语和音乐五个教研室,负责全院各系社会科学文化的共同课,开课时数占全院总学时的35%。师资以院内教师为主,并少量地聘请院外专家。

北京舞院另设有音乐部、继续教育部、演示中心和青年舞团,目前依然在积极筹建东方舞蹈系。

学院还拥有了两个图书资料机构:在学院图书馆,45年来收藏了中外文图书、期刊、演出海报、节目单,剧照、手稿、录音、录像、唱盘、视盘、计算机软盘共计12万余册(件、盘),而“舞蹈图书版本收藏部”则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可供广大读者借阅或查询。由该馆工作人员开设的“舞蹈文献检索”课程,受到史论系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该馆定期聘请院内外专家学者,报告不同学科的最新动态,受到院内外人士的欢迎。在“艺术信息咨询中心”,中央数据库中曾存储的资料包括了2290家中外艺术机构、4648位人物、3400部作品、3000部论著、1700部音像资料、110场比赛档案,1918年至今的文艺动态,可为海内外用户提供咨询服务。

学院医务室除处理日常的内科疾病之外,最繁忙的部门当然要算骨伤科了。多年来,医生们一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医治软组织损伤、骨裂骨伤和旧伤,替师生们解除伤痛之苦。他们自行配制的新伤药和旧伤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已得到师生们的认可。

舞院的附属中学是进入大学部深造的最好阶梯,但同时还需完成的任务是为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歌舞团、东方歌舞团等中央直属院团,以及全国各地舞蹈团培养中等专业水平的舞蹈表演人才。尹佩芳、熊家泰和曹锦荣三位曾先后出任校长,现任校长由舞院副院长邓一江兼任。附中现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三个科。老师苦心培养出来的学生们近年来在国内外的舞蹈大赛上捧回大量奖杯和奖牌。2002年春季,全校共有“统招生”527人,以及台港澳学生、外国留学生多人。长期良好的教学质量是这所附属中学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由于内地的舞蹈明星绝大多数出自北京舞院这座摇篮,而舞院附中又是进入这座摇篮的最好阶梯,加之百姓物质生活水平近年来的普遍提高,期望子女以舞为业的家长与日俱增,因此,每年春季的附中招生期间,都有成千上万名的少男少女跃跃欲试,竞争入学,其热闹非凡的场面令人感动不已。招收对象为10至11岁的小学4—5年级学生,招收标准除五官标致外,肢体的比例最为重要——一律以西方芭蕾舞者下身比上身长出15至20公分为硬性标准,尤其是报考芭蕾舞专业的孩子,20公分的上下身差绝不妥协。对于中国民间舞和古典舞来说,这种标准显然并非绝对恰当!尽管如此,附中每年考生与录取的比例均只能做到百里挑一,仍有大量具备条件的孩子无法如愿以偿地踏上以舞为业的人生阶梯。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男孩子生源这个令各国舞校头痛的世界性问题在这里早已化为乌有。附中学生入校后的学制为6—7年,除各门舞蹈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同普通中小学的学生一样,学好各门文化课。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北京舞蹈学院每年均聘请许多外籍(包括华裔)专家前来任教,为中国舞蹈的健康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还与俄罗斯莫斯科模范舞蹈学校、英国皇家舞蹈学校、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香港演艺学院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著名舞蹈院校建立了包括互派教员等内容的校际交流关系。

英籍美国芭蕾教育家和编导家本·史蒂文森对中国人民和北京舞院可谓情有独钟。近20年来,他多次前来从事编导和芭蕾基训方面的教学,并先后邀请过10余位青年教师前往美国进修,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舞院第一位外籍的客座教授。

美籍华裔现代舞蹈家江青1962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校,随后去台湾、香港发展,1967年曾获最佳女演员金马奖,1970年赴美学习现代舞,并成为80年代以来最早将西方现代舞传入大陆的有功之臣。她不但自己回母校传授现代舞,而且还为母校请来了多位外籍(包括华裔)现代舞专家。目前,她正与母校的师生们联袂,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民间舞进行重新开发与提炼。

多年来,香港的青年现代舞蹈家曹诚渊不仅为北京舞院添置现代化设备和印刷《北京舞蹈学院建院35周年纪念画册》多次捐助巨款,而且还出任了现代舞的客座教授和青年舞蹈团的艺术顾问,并经常向各系传授现代舞的观念、方法与技术,为舞院大踏步地走向外部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经世界舞蹈联盟亚太分会批准,1994年暑假,北京舞蹈学院在自己宽敞而漂亮的校园里,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合作,成功地举办了为期两周的'94北京国际舞蹈学院舞蹈节暨国际舞蹈研讨会,从而使自己的名字和形象在国际舞坛上更加响亮而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