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文化的传统与现代舞产生的必然性
2025年09月26日
酷爱文化的传统与现代舞产生的必然性
日耳曼是个酷爱文学、音乐、哲学的伟大民族,这种一如既往的爱使得歌德、席勒等文学巨匠应运而生,使得巴赫、贝多芬、韦伯、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瓦格纳等音乐大师相继问世,使得以康德为创始人,黑格尔集大成的德国古典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得以创建,使得完型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现象学、符号学等当代美学的新学派于20世纪上半叶得到形成,直到1939年前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上台,致使大批德国学者移居美国,西方美学的中心才发生了转移。
德国政府对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当年各公国国王和巨富们争先恐后地将各自首都建成文化之都的竞争,从而取得了在文化方面没有“闭塞落后地区”的成就。作为结果,人们无需为了观看优秀戏剧、舞蹈,或聆听精彩音乐会而驱车百里。有些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往往拥有一流的图书馆和剧院。
在西方剧场舞蹈史上,现代舞的发源地只有两个:一个是当时仅有百年历史的年轻的美国,另外一个则是拥有古老文明的德国。因为现代舞强调理性、思想、观念的艺术特征同日耳曼这个素以理性、思辨、哲学而著称于世的民族之天性可谓不谋而合,因为在日耳曼的民族传统中,民间舞和芭蕾一直都是某种只能满足肉体快感、声色享乐、形而下的低级玩意儿。因此,同中国等许多东方民族的“女乐”传统相似,德国当年的国王们尽管曾常常陶醉于芭蕾女明星妙不可言的表演中,但自己是从不屑于去亲自跳舞的。这一点也是德国芭蕾为何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从未登上世界级高峰,同法兰西民族的舞蹈传统之间可谓天壤之别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