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团


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团1968年由享誉世界的俄罗斯舞蹈大师伊戈尔·莫伊塞耶夫组建,全称是莫斯科国立古典模范芭蕾舞团,宗旨在于弘扬优秀的古典芭蕾,并探索崭新的当代芭蕾。1978年以来,该团由原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著名表演家娜塔丽娅·卡萨特金娜(1934— )和弗拉基米尔·瓦西廖夫(1931— )夫妇接管,舞团的剧目宝库中不仅有《天鹅湖》、《胡桃夹子》、《吉赛尔》、《仙女》、《花节》、《威尼斯狂欢节》等一批传统的经典,而且有《罗米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唐·吉诃德》、《春之祭》、《加雅奈》、《创世记》、《舞蹈女神的玩笑》等一批新编的剧目,但其中最具创意,并闻名遐迩的依然是《创世记》。
该团曾多次来华公演,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并一直以拥有许多出色舞者而自豪,其中不乏各大国际芭蕾比赛的获奖者,而知名度最大者,则非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莫数。
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 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的形象和名字为全球公民所熟悉,是从他在200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翩跹起舞开始的,他是继20世纪60—70年代的鲁道夫·努里耶夫、70—80年代的米哈伊·巴里什尼科夫、80年代末的伊戈尔·泽伦斯基走红西方芭坛以来,90年代中期开始红遍东西方的俄罗斯芭蕾新生代的巨星,奥地利政府授予的公民,因此,他在新世纪首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载誉登台,并通过电视转播产生全球效应,可谓顺理成章之举。

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出类拔萃的身体“条件”和令人叫绝的爆发力,图片:美国《舞蹈杂志》。
1968年,马拉霍夫出生于乌克兰克里沃伊罗格市的一个艺术之家,六岁开始在当地少年宫学舞,九岁便已崭露头角,因而考入了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蹈学校,并受教于芭蕾教育家彼得·彼斯托夫门下。彼斯托夫不仅在芭蕾技术、舞台表演和音乐感觉这三个重要方面给了他细致入微的调教,而且经常带他去听音乐会,看博物馆,参观印象派画展,全面培养他的艺术鉴赏力,提升他的文化品位。1986年,马拉霍夫18岁那年从舞校一毕业,便在老师的全力支持下,开始于国内各个芭蕾比赛上崭露头角,并最终于1989年在巴黎举办的谢尔盖·李法国际芭蕾大赛上力挫群雄,夺得金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俄罗斯青年舞蹈家。偶然中蕴藏着必然,他参赛的节目《那喀索斯》虽不是为他度身定做的,但希腊神话中这位因过分自恋而落水身亡的美少年,却在多愁善感的气质和孤芳自赏的习性上与马拉霍夫极其相似,而马拉霍夫那弹性超常的肌肉和韧带、幅度超大的外开和下蹲、既高又飘且优美舒展的跳跃,恰如其分的戏剧表演和准确到位的细节处理,则更使他艺盖群芳,一夜走红于国际芭坛。
随后,他应邀加盟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团,并出任了独舞演员。仅两年的时间,艺术上早熟的他便开始形成个人的表演风格,并有幸接受了不少现代派舞蹈的积极影响,舞路更加宽广。1991年岁末,他随团赴美演出后,开始驰骋国际芭坛。目前除常年按合同活跃于德国的斯图加特和美国的纽约外,还不时往返于德国的柏林、加拿大的多伦多、奥地利的维也纳、日本的东京、巴西的圣保罗等国际大都市的剧院之中,以满足广大芭蕾发烧友的追星愿望,并能敞开心扉地云游于古典与现代作品、东方与西方文明之间,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浪迹天涯的国际型艺术家。
在马拉霍夫庞大的演出剧目中,不仅有不同时期的经典芭蕾舞剧和交响芭蕾,而且有许多当代编导家的度身创作,如《舞谱Ⅰ—Ⅳ》、《滞流》、《捕获》等等。这些风格迥异的剧目在他那善于融会贯通的身体上,不但没有相互矛盾,反而达到相得益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