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丽尔·坦卡及其舞蹈团

img梅丽尔·坦卡及其舞蹈团 img

梅丽尔·坦卡 1955年9月8日出生于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其专业舞蹈生涯始于极其传统的芭蕾训练和表演,1974年自澳大利亚芭蕾舞校毕业后,曾直接加盟澳大利亚芭蕾舞团三年,主演了大量经典舞剧的角色。不过,无拘无束、幽默机智、不安于现状的天性,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无法遏止的求知欲,驱使她很快便走出了古典芭蕾唯美主义的光环,而勇敢地踏进了一个漫无边际的未知世界。她对古老文化的兴趣还促使她搜集了一批各个历史阶段的宝贵服装。不久,她获得了一笔去联邦德国深造的奖学金,这给她带来了做当今德国一号现代舞蹈家皮娜·鲍希女士的主要演员之殊荣。

她在鲍希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呆了六年,不仅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长了不少见识,牢固地掌握了鲍希风格中那纯属个性和表现主义,融动作、对话和歌声于一体,而无需依赖情节线索的舞剧模式,而且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舞蹈观念和风格。尽管她一直是极受鲍希重视甚至宠爱的主要演员,但却明显地发现自己在民族性格上与这位德国的代表人物有着巨大的差异——“每当我从阳光明媚的祖国澳大利亚度完假回到皮娜身边,并自然而然地给自己的表演带上一些开朗的情绪或民间舞的韵律时,皮娜总是非常严肃地责令我统统去掉,这使我感到非常受压抑。于是,我决定离开她,走自己的路了,尽管德国有着吸引人的高工资、较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固定的假期制度。”她坚定地对笔者说。

1986年,坦卡依然回到了祖国,成为一名自由身的编导家,即不属于任何他人舞团的编导家,而是一心一意地走自己的路。但她出色的编导才能却使她应邀为其他舞团编了一些群舞,以参加在爱丁堡艺术节和日本的演出。1988年夏天,她自费去美国“雅格布之枕舞蹈节”学习编舞,但作为一名已经见过不少世面的舞蹈家,她对那里所教的课程感到极不满足。1989年,她终于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梅丽尔·坦卡舞蹈团”。

这个舞团虽然全日制演员只有五位青年女性(如作品需要,便另外聘用男演员),但是她们都是些才华横溢、精力旺盛且可塑性很强的好演员。由她们表演的那一部部颇具新意和创意的舞蹈获得了“不时具有某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默感”,以及“是一次出类拔萃的剧场经验”等褒奖,因此,不断出现在国内,以及日本、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舞台上。

坦卡的舞台上常常是个人造的梦幻世界,四架大型幻灯机足以使各国观众置身于那时而遥远的埃及原始森林,时而怪异的俄罗斯民间传说;面对着时而极其写实、肌肉发达的彪形大汉,时而极其抽象、丰乳细腰的纤纤女子;时而可怖的埃及木乃伊头像,时而可爱的古典小天使雕塑……实际上,仅是这种既稀奇又古怪、既遥远又现代的蒙太奇效果本身,就足够新鲜刺激的了,何况坦卡还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动态意向呢?

1993年,坦卡接管了1965年由伊丽莎白·卡梅伦·达尔曼创建,1977年以来先后由乔纳森·泰勒、安东尼·斯蒂尔和利·瓦伦继任艺术总监的澳大利亚舞蹈剧院,并将该团的名号之前加上了自己的名字——“梅丽尔·坦卡澳大利亚舞蹈剧院”,以便追求一种自己偏爱的,类似德国“舞蹈剧场”的综合风格。1995年,她根据古典版本的《睡美人》,为该团创作了颇为轰动的当代版本——《奥罗拉》。与古典版本不同的是,满台奔跑的仙女们跳着踢踏舞令人耳目一新,高高飘荡的蓝鸟们使人心旷神怡,连瘸带拐的花匠们让人啼笑皆非,五位用粉笔化妆的王子教人返璞归真,而那体态庞大、用心险恶的山妖,则撒下了百年沉睡的魔咒……在舞美方面,这个版本也同样是荒诞新奇的:花园里长满了真实的大白菜、莴苣和菜花。同古典版本相同的是,它通过走火入魔的情节,尖酸刻薄的幽默、美不胜收的场面和令人思考的故事,使观众如同阅读了一部起伏跌宕的人生游记,最终则在令人捧腹的喜剧中,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希望和幸福。

img

梅丽尔·坦卡舞台梦幻世界中的自己,选自自编自演舞蹈剧场《生命力》,摄影:[澳]里吉斯·堪萨克。

与此同时,坦卡也经常为其他舞团委约创作,如1996年为澳大利亚芭蕾舞团创作的《深水池》,就是首次将整个舞台变成一座游泳池的历险记——游泳池边有成群结队的摩登青年,也有穿着五彩泳衣却依然嘴巴不停的肥姐,而深水区中则发生了一起见义勇为的英雄事件……